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提谓波利经》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4 09:04

  本文关键词:《提谓波利经》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佛教 儒家 道家 五戒


【摘要】:佛教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经历了冲突、吸收、融合的过程,隋唐时期发展到顶峰,从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格局。 其中北朝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期间,寺院经济空前发展,中国僧人不断到印度求法,印度高僧也不断到中国来传法,中印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佛经大量传入中国,大规模的佛经译场大量出现,佛教民间信仰也开始传播。此外,一些僧人为了传法之需,还将佛教义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创造了一批经文。这此经文有的有资料可以证明其真实身份的称作伪经,有的无从可考,则称之为疑伪经。其中《提谓波利经》就是其一。 《提谓波利经》是在原两卷《提谓经》的基础之上,融入儒家伦理与道家增寿延命思想创作而成。本文偿试将经文的内容进行解析,从中找出三教之间的相互系及其相互融合的内容,并对经文本身所含佛教学思想加以探究。 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分析《提谓波利经》所产生的历史背景。试通过对太武帝毁灭佛法与文成帝复兴佛法的论述,从侧面反映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佛教的兴衰。此外还介绍了在社会上层及民众之间的流传、经文的性质、线索与版本。 第二章主要是对《提谓波利经》的理论依据加以分析。包括其总体的理论构架、佛教与儒家在理论上相结合的内容、佛教与道家相结合的内容及三教相通的内容。并对各部分的内容加以分析与论述。 第三章主要是《提谓波利经》在修行方式上与儒家和道家相关联的内容。也是从以上几个方进行分析与研究,找出其相通之处及其相结的方法。 第四章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提谓波利经》中佛教自身的学说与理论;这部分主要有心性说和戒律学方面的内容。二是经文内容与太山信仰的关系。主要是将二者加以比较,以找出其内在关联。 最后是本文的结语,主要论述了写作论文的情况,引外还论述了经文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商原李刚;;“道治文化”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曾维加;;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在构造及现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杨明;;古代文学批评对于女色和男女情事描写的态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鲍新山,张其凡;北宋名臣谢泌生平及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7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刘忠;康德的“因果观”探析——兼论与佛教“善恶报应论”比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孙浩然;道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孙芳芳;;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人鬼恋小说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教育与现代科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刘永明;;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五兆要诀略》、《逆利占》为核心[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5 平飞;;守死善道与行权合道:儒家经权思想的伦理意蕴[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6 刘嘉韵;;《宇治拾遗物语》的特征——以佛教故事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范灄梅;;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与《子羔》篇性质小议[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8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赤银忠;;南阳汉画中的内丹修仙术[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立;;汉画像‘楼阁拜谒图”大树艺术组合构图意义再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娄飞;河南山林式佛教寺庙园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商秀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38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38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9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