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佛教善恶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0 18:34

  本文关键词:佛教善恶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佛教善恶观 因果 世出世间 人间佛教


【摘要】: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流传中国已经两千多年,佛教伦理道德思想也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不断丰富、发展和积淀,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所宣扬的伦理道德,如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和八正道等,既是佛教教义的基石,也是佛教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佛教倡导的这种扬善弃恶、慈悲利他、和平和谐的声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善是佛教所追求的价值之一,善在佛教的理念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道德性的说教,而是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行善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生活得快乐或良心得安,而是为了出离三界之轮回,达到终极解脱。佛教的善恶观有其独特之处,其与世俗法律维护善和正义的善恶观不尽相同,也与一般宗教善恶思想有所区别。佛教以善作为它所追求的价值之一,认为善可以使人们离苦得乐乃至最终导向解脱之路,人们耳熟能详的偈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即能说明善在佛教中的地位。佛教是伦理性的宗教,其所宣扬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和八正道等思想有着丰富的伦理色彩。 佛教善恶观有利于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去恶行善的价值观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当前,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出现了价值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弘扬主导价值观念。毫无疑问,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中去恶行善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是一致的。因此,积极倡导去恶行善的价值观,一方面有助于人们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有助于弘扬社会主旋律,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社会风气净化,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慈悲利他观念有助于促进个人与他人或集体关系的和谐。在慈悲利他观念熏陶下的民众,自觉或不自觉地按这种精神行事,就能造福社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佛教伦理文化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慈悲利他观念、克己观念对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工业文明以来,技术以排山倒海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发展,技术至上论和技术乌托邦已经充斥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方方面面,技术带来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在这样一个时代,对每一个人而言,其“行为必须是行为后果不能破坏地球上人的生命的未来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类再也不能将其他生命简单地对象化了。佛教慈悲利他观念本着慈爱众生、悲悯众生的精神,要求信众将自己的解脱与众生的解脱联系起来;克己观念则告诉人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控制自己对外在物欲的追求,从而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与烦恼。这对于化解当前的生态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刘登科;;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6年06期

2 杨荔薇;;佛教的善恶观及其与世俗法律之善恶观的比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方立天;佛教哲学与世界伦理构想[J];法音;2002年03期

4 吕鸿儒;佛教伦理思想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5 杨明;;伦理文化视角中的宗教[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6 汪怀君;;论佛教伦理精神与和谐交往[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王月清;论中国佛教的人性善恶观——以天台宗为重点[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洪修平;陈红兵;;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1期

9 宝贵贞,邹婧;基督教与佛教伦理思想比较研究[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朱咏;;佛教因果报应论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宗教;2006年08期



本文编号:1167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67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5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