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守一”法探源
本文关键词:《太平经》“守一”法探源
【摘要】:"守一"是道教重要的炼养方术之一,《太平经》将"守一"作为最根本的炼养方法,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反本"是"守一"的根本原则,存守"精"、"气"、"神"是"守一"的基本内容;理身治国是"守一"的基本宗旨。从源头上考察,《太平经》"守一"之法是在先秦老庄哲学的思维方式下建构的,具体有"身国同构"的思维模式,"反本"、"归根"的思维方法和反知、直觉的思维倾向。《太平经》之所以非常重视"守一",和两汉发达的"太一"信仰有密切的联系;而其宇宙论依据,又来源于汉代的"元气"生成论;至于其具体内容,大量承袭了秦汉道家的存守精气神的炼养方术;其功能则受到传统果报观念和儒家伦理的影响;在晚出的《太平经》中,佛家禅法也可能对"守一"之法烙上了印迹。《太平经》"守一"之法的思想来源非常丰富,甚至显得比较杂糅,但其宗旨始终明确,体现出早期道经教理的圆融性,也可以看出早期道教学者在教理建设方面的苦心孤诣。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分类号】:B958
【正文快照】: “守一”是道教重要的修炼方术,其理论源于先秦老庄哲学,《老子》中有“抱一”(第十章、第二十二章)、“得一”(第三十九章)之说。其中十章所说“载营魄抱一”,陈鼓应解释为“精神和形体合一”①。一般认为,这是道教“守一”炼养之术的源头。②而“守一”的概念,最早出现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曾维加;;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在构造及现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赵妙法;;《淮南子》的“自然无为”说及其后现代意义——兼与任继愈、李泽厚两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许抗生;;《淮南子》论“无为而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吴福友;吴根友;;论老庄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李春娟;;形上审美与价值同构——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论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彭松;;文化困境中的诗性省思——叶维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劲;;阮朝都城顺化营建理念中所折射的中华思想——越南汉文文献的整理与再研究[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3 陈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教育与现代科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吴国武;;略论先秦宗族教育对私学形成的影响——以鲁国三桓之族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刘永明;;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五兆要诀略》、《逆利占》为核心[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6 邹其昌;孙洪伟;;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考工记》造物思想初探[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赤银忠;;南阳汉画中的内丹修仙术[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立;;汉画像‘楼阁拜谒图”大树艺术组合构图意义再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剑华;;从汉代画像看两汉时期的鬼神信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亦平;论《太平经》的妇女观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2期
2 连镇标,詹石窗;《太平经》易学思想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赵建永;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J];中国道教;2004年05期
4 姜守诚;王明与《太平经》研究——纪念王明先生逝世十二周年[J];中国哲学史;2004年02期
5 王云路;《太平经》释词[J];古汉语研究;1995年01期
6 俞理明;道教典籍《太平经》中的汉代字例和字义[J];宗教学研究;1997年01期
7 俞理明;《太平经》通用字求正[J];宗教学研究;1998年01期
8 潘显一;早期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分化——《太平经》与《抱朴子》美学思想比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李家彦;《太平经》与《圣经》伦理思想之比较[J];宗教学研究;1989年Z2期
10 连镇标 ,詹石窗;《太平经》易学思想考[J];中国哲学史;199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崣中PI;;炼精化气,结精成神——《太平经》及《老子想尔注》之精气观研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2 刘永明;;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五兆要诀略》、《逆利占》为核心[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刘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历日的渗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刘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敦煌《发病书》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孔祥涛;中国本土太阳信仰的源流及嬗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固盛;大器晚成 锐意创新[N];光明日报;2010年
3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闵智亭;建设和谐美好的人间仙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4 赵洁民 刘月霞 侯志华;道教的生死智慧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袁志鸿;道教的起源与形成[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濮文起;太平道[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丁常云;道教“中和之道”包含的生态智慧[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方崇阳;古运河与无锡地区的真武信仰[N];中国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广义;《太平经》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史婷婷;《太平经》哲学思想探微[D];山东大学;2009年
3 张鲁君;《道藏》人物图像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陈雅岚;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启鸿;《太平经》家族伦理初探—承负、妇女与婚姻生活[D];华侨大学;2012年
2 卢宏亮;论东汉儒道互补对《太平经》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徐国焱;《太平经》的道教神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袁苏霞;论《太平经》中的社会和谐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乐婷;《太平经》美学思想发微[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颖;太平经价值观及其与农民起义的矛盾关系[D];山东大学;2008年
7 郑宗言;《太平经》中的承负思想[D];安徽大学;2007年
8 孙秀娟;《太平经》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成;道教的善恶报应思想[D];安徽大学;2012年
10 宫力;在天道与人道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81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81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