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阿罗汉观”
本文关键词:原始佛教“阿罗汉观”
更多相关文章: 阿罗汉 原始佛教 佛陀 早期佛教 印度社会 解脱 比丘 修行 四个阶段 圣者
【摘要】:正如何论定原始佛教对于阿罗汉的立场?又如何论述阿罗汉呢?"阿罗汉"在原始佛教的地位中,被视为是最高层次的解脱之目的,同时也是修行最终果位。倘若我们要厘清"阿罗汉"的本身概念,就必须追溯古印度社会当时对于人一生的基本看法与规划。古印度时期,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称为"四修行处所"(或曰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如何论定原始佛教对于阿罗汉的立场?又如何论述阿罗汉呢?“阿罗汉”在原始佛教的地位中,被视为是最高层次的解脱之目的,同时也是修行最终果位。倘若我们要厘清“阿罗汉”的本身概念,就必须追溯古印度社会当时对于人一生的基本看法与规划。古印度时期,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称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十八罗汉都是谁?[J];品牌与标准化;2010年18期
2 明道;;佛门用语篇(续)[J];佛教文化;2005年06期
3 郭良捚;佛教涅i寐踇J];南亚研究;1994年04期
4 张力力;原始佛教的“无我”论与“十四无记”[J];五台山研究;1994年04期
5 方笑一;;原始佛教经典中的管理思想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6 ;大天的罪孽[J];佛教文化;2005年06期
7 寒冬虹;;国内现存最早的罗汉图录[J];文献;1992年04期
8 余树苹;;自净其心——关于印度原始佛教的解脱理论[J];兰州学刊;2009年09期
9 蔡惠明;;原始佛教的缘起观[J];法音;1990年05期
10 萧贞贞;;从佛教谈现代的环保[J];浙江学刊;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明田;;佛教的生死观[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永仁;;从《中论》看龙树思想与早期佛教经验主义的不协调性[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彭向前;;中国藏西夏文《大智度论》卷第四考补[A];西夏学(第二辑)[C];2007年
4 释隆迅;;和谐社会谈觉之教育[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张海滨;;爱欲与生死[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6 释惠谦;;佛法、科学与生命科学[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7 武氏玉璧;;谈谈佛教的“佛”字[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姚文琦;;从湄洲“妈祖八宝”传说与佛家、仙家八宝之比较看海洋人的信仰与生活[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程群;;“随自意三昧”及其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波米·强巴洛卓;杨化群;宋晓嵇;;藏传因明的作用和基本内容——入因明学阶梯[A];因明研究[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艳;罗汉[N];中国民族报;2003年
2 王惕;罗汉堂中的五百罗汉[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李小艳;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N];中国民族报;2003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张明禄 夏德美;食素和尚 酒肉和尚为何同时存在[N];北京科技报;2005年
5 王惕;授记弟子 选定接班[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王惕;善友太子以善报恶[N];中国民族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谢颖;一叶一世界[N];人民政协报;2010年
8 王惕;佛教三宝的形成[N];中国民族报;2005年
9 王惕;滤水囊——比丘必备之物[N];中国民族报;2004年
10 王惕;省亲孝亲 百善为先[N];中国民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赐元;无明与解脱[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阮氏秋月(释如月);当代中、越佛教尼众僧团异同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哈磊;四念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释永仁(Rev, Kanattegoda Saddharatana Thero);佛陀的教学方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杨荔薇;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赵玲;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7 杨航;《大智度论》菩萨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岗措;《大唐西域记》藏译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荆亚玲;中古汉译佛典文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启渊;原始佛教的架构[D];海南大学;2010年
2 宋昭;佛教典籍关于财富问题的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3 冯相磊;佛陀缘起思想探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娜;原始佛教“无我”思想再讨论[D];山东大学;2013年
5 吴蕴琼;佛教布施度及其现代伦理价值[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3年
6 陈氏玉霜(释勇莲);道宣律师与四分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廖贯延;《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论稿[D];苏州大学;2011年
8 珍措;论《大藏经》中佛陀本生的特点[D];西藏大学;2011年
9 吴艳;两晋南北朝与唐代比丘尼僧团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10 张力;佛教语言功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34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3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