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无碍的生生之美
本文关键词:圆融无碍的生生之美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熊十力的佛学思想。熊氏一生援佛入儒,扬儒抑佛,虽对印度佛学多所批判,实则,他的哲学体系中有取于中、印佛学思想资源处甚多。学术界一般认为,熊氏是站在本土传统佛学的心性本觉思想以及原始儒学的自然本体论(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宋明理学心性论的立场上,改造、吸收部分法相唯识学的思想,并运用空宗遮诠的手段(以破相显性),建立起他以体用相即为核心思想的哲学体系的。 本文研究认为,对熊氏佛学思想的更准确评价应为: 一、熊氏以自家的本体论思想,系统地曲解了印度大、小乘佛学的一些核心名相,避免其业力轮回、解脱出世的主要宗教信仰观念,代之以传统儒家的内在超越理想。 二、本文主要创新点之一:熊氏的即体即用的哲学体系中体现了华严宗法界缘起的义理,突出其事事无碍法界的思想旨趣。斯可谓甚深微妙,广大圆融,穷于赞叹,这完全符合熊氏体系的“相即不二”之理论特色与其本人的精神气质。他也正是立足于此,判评宋明理学,尤其二王的思想。进而对学界以“一心开二门”、“本体宇宙论”的模式概括熊氏佛学及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思想特征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本文主要创新点之二:熊氏的哲学论著中在在突出的刹那义,实际构成了他的哲学本体论乃至认识论的基础,而这与舍尔巴茨基所分析的印度瑜伽行派晚期的陈那、法陈的因明学认识论思想基础极其类似。熊氏由此打通了中印思想的各自核心层面,为自己所宗奉的传统的原始儒家及新儒学(宋明理学)找到了更加坚实的本体根基,在此基础上,他成立自家的翕辟成变义及体用相即义,对破物质、时空、因果、规律等一系列科学理性主义的核心范畴,为他的诗性哲学精神廓清了场地。而熊氏哲学体系的三分模式、五范畴论、性智与量智的思想,都可以在因明学的现比二量、因三相等认识论思想中找到根源。而熊氏对法相唯识学的主要态度是破而不立,未能有效组织入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中。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9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杨育民;孔墨“爱人”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周全田;禅思与诗思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7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郭荣丽;;儒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作用[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道刚;;论法律解释的“历史性”问题[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7 赖品超;;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佛教对现代科学及基督宗教的回应[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贾晋华;;古典禅与人间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胜;;全球化视角下省察中国近代佛教人世思想及其现代启示[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35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35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