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的契合

发布时间:2017-11-29 05:15

  本文关键词: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的契合


  更多相关文章: 人间佛教 和谐社会 契合 社会功能


【摘要】: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已经在世界上流传了两千多年。佛教凭借其博大精深的教理教义以及哲学思想,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信众与研究者对他进行研究与探讨。人间佛教最早作为观念被提出是在上个世纪,世人对人间佛教的讨论也持续了近一个世纪,既有有正面也有负面。但是,大量的讨论丰富了人间佛教的理论内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人间佛教理念与和谐社会内涵的契合,使得人间佛教在构建和谐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意在通过对人间佛教思想的解读以及对人间佛教在武汉实践情况的实地调查,,来了解人间佛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功能作用与影响。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人间佛教思想的由来以,并对人间佛教从太虚大师到印顺大师再到赵朴初先生的历史发展脉络做了简单论述。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人间佛教的内涵主要有两方面构成:1、人乘正法,即人成佛;2、即真即俗,建设人间净土。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种种善法。到此,文章完成了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背景介绍。 第二章着重论述了武汉市人间佛教的实践概况与特点。武汉市重点调查了“四大丛林”中的宝通禅寺、归元禅寺、莲溪禅寺。通过访谈了解到,三大寺院都在积极践行人间佛教,并做了一定规划。几大寺院在人间佛教的实践上不仅贡献突出,并且体现出:人间佛教促使佛教与社会密切的结合,人间佛教的发展引发大众对佛教文化的需求,人间佛教是大众的信仰层次提高,人间佛教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越走越近的四大方面的特点。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第三章着重探讨了人间佛教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人间佛教通过其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种种善法的教理教义发挥着自身所具有的功能,人间佛教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五点:1、社会整合功能,即社会整合是指将社会实在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个要素凝聚聚在一起,试纸一体化,或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能维系社会大系统的团结与稳定。2、社会控制功能,即社会控制指的是社会对人的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约束。3、个体社会化功能,个体的社会化就是指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的过程,社会化也是人称之为人的必经过程。4、心理调试功能,即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使人处在以一种内在平衡状态。5、文化功能,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它有满足人们需求的社会价值。正是这五种社会功能,使人间佛教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作用。 第四章着重分析了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相契合的三个方面。人间佛教之所以能促进和谐社会的进程是因为,人间佛教所倡导的是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是相一致的。 在第三章社会功能与第四章的基础上,第五章总结了人间佛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人间佛教作为一种理论,能够为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五戒十善等善法都是和谐社会可以借鉴的。人间佛教作为一种实践又是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对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促进家庭和睦,净化社会风气,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结合社会控制功能,人间佛教又能通过信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广大的群众基础,将信众变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通过实地调查与分析,人间佛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简单的的契合,而且有较高的同步率,构建和谐社会能够汲取人间佛教思想的种精华,人间佛教能够在多方面作用与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恪廉;从“人间佛教”看我国宗教的文化定位[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雷火剑;;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及其革新意义[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蒋九愚;胡丽娜;;近代人间佛教兴起原因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陈颖;;宗教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12期

5 池田大作,张梁;赵朴初──弘扬人间佛教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J];佛教文化;1998年02期

6 证严;;预约净土在人间——慈济在当代佛教的使命[J];法音;2006年05期

7 印顺;人间佛教要略[J];法音;1997年04期

8 菩提;读印顺导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J];法音;1997年09期

9 文博;“都市寺院与人间佛教”研讨会召开[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10 张化平;“人间佛教”的文化底蕴[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叶莲;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2 胡启银;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杰锋;太虚人生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36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36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c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