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女性化新论
本文关键词:观音女性化新论
【摘要】:学界关于观音女性化成因的探讨文章很多,成果也非常丰富,然亦有所不足。佛陀"相好"之女性化这一关键因素为学界所普遍不曾提及。它不仅较早地直接影响了佛教造像的女性化,而且通过佛教造像又间接影响了人们的视觉器官。这使得菩萨形象在人们观念中越来越显现出女性化特征。随着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广受信奉和深受膜拜,以及女性信众的增加,人们便很自然地产生了女性观音的联想。于是,人们便把佛陀"相好"及其实物化的佛教造像的女性化特征集中到观音身上并不断强化,最终导致了女观音的诞生。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华,“慈悲”也主要是多以男性大德为代表。人们一、观音女性化研究之不足出于对“慈悲”精神的需要,完全没有必要把观学界关于观音女性化之因的研究成果非音进行女性化改造,至于“救苦救难”乃至“求得常丰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观音子嗣”同样如此。因此,这些形象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阿妮;;对爱与真实的皈依——《受戒》中世俗化佛教之人生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杨宇;;新都宝光寺“数罗汉”民间习俗盛行的人文因素探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2期
3 邵郁;王睿颖;;敦煌俗讲变文的社会教育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4 潘宏纹;;“同心”思想与统一战线——基于宗教界视角的路径分析[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5 骆素青;赵秀忠;孟繁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中的作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孙永艳;熊中宏;;在现代社会发挥佛教的道德教化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周瑶;;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8 孔德永;;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蔡靖芳;佛天艺海 同此风月——王维与弘一法师(李叔同)之殊同洞微[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陈进林;;探析藏传佛教的人文关怀意识及其社会影响[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鸿亮;佛经叙事文学与唐代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高小强;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杨军;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王晏;油田产业循环经济科学共同体构建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邢莉莉;明代佛传故事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8 李乐营;高句丽宗教信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斌;民国《论语》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肖伟韬;白居易生存哲学综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乔守宏;万寿寺异地重建项目规划和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晓燕;当代尼众教育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玉姬;《坛经》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李慧;论禅宗心性论[D];郑州大学;2011年
6 金毅;朝鲜民间故事及古典小说与《贤愚经》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孙垂亮;论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福兰;佛教哲学中的伦理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贲利;承接与超越[D];黑龙江大学;2005年
10 朱文广;《夷坚志》报应故事所见南宋民众观念与基层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林,郭银堂,符宁乐;山西宁武东魏佛教造像碑考记[J];文物世界;2003年06期
2 ;散佚海外的佛教造像艺术珍品[J];中国宗教;2004年06期
3 李森;唐仲明;;“中国北朝佛教造像及其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文物;2006年04期
4 潘勇;;汉唐佛教造像的形象阐释[J];国画家;2007年04期
5 李_g;;解析中印佛教造像艺术[J];美术大观;2008年04期
6 沙武田;;《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出版[J];敦煌研究;2009年06期
7 萧玟;;《山东白陶佛教造像》简介[J];考古;2012年10期
8 孙振华;;佛教造像与世界文化的交流[J];读书;1986年11期
9 楼培敏;;佛教造像的宗教和艺术意义[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10 王可平;;中印佛教造像区别探析[J];民族艺术;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蔡伟堂;;佛教造像——敦煌佛教造像的君权意识[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茅子芳;;如何加强对宗教文物的保护[A];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护及其现代化管理学术论文集[C];2000年
3 王可平;;西北雕塑与民族意识[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4 何志国;;论早期佛像在长江流域的传播[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征;;库木吐拉GK20窟和北凉北魏早期佛教造像的比较[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田怀清;;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南诏寺庙遗址出土释迦、多宝佛教造像的初步研究[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山西:佛教造像“穿越”千年[N];光明日报;2013年
2 李培林 郭银堂;山西忻州出土北朝至唐佛教造像[N];中国文物报;2013年
3 记者 张芹 通讯员 王静;市博物馆将办佛教造像展[N];连云港日报;2008年
4 本报实习生 孙青 本报记者 刘萍;2895件佛教造像及残片重现北朝文化神韵[N];河北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米根孝;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杨一苗邋耿凌楠;陕西留坝县发现隋唐佛教造像龛[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记者 根秋多吉;我州发现国内最早的后宏期摩崖佛教造像[N];甘孜日报(汉文);2011年
8 记者 刘钢 俞铮;青州佛教造像亮相柏林[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9 马世长;从《河南佛教石刻造像》的出版 谈佛教造像资料的整理与研究[N];中国文物报;2010年
10 邺城考古队;河北邺城遗址发现佛教造像埋藏坑[N];中国文物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李正晓;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刘京涛;蒙原佛教造像变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叶原;胡汉文化互动与北魏佛教造像衍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5 王梅格;十个微笑[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6 白文;关中唐代佛教造像的图像志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华;论唐代佛教造像的丰腴化[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2 姚远;邢窖佛教造像艺术的形成流变与研究[D];天津美术学院;2015年
3 董立军;青州佛教造像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4 王雅茹;试论北齐青州佛教造像的审美风格[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阳;北齐晋阳佛教造像艺术特征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3年
6 李青蓝;南北朝石雕佛教造像的造型特点及对我毕业创作的影响[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谢大伟;图像与精神:佛教造像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8 李晓云;论笈多美术对南北朝后期与隋代佛教造像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9 杨淑芹;山东地区唐代佛教造像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0年
10 刘莉莉;河洛地区北朝佛教造像碑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36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36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