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有性”论初探
发布时间:2017-11-30 08:20
本文关键词:“无情有性”论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佛性 无情有性 湛然 无情说法 宗教世俗化 泛神论
【摘要】: 所谓“无情有性”,就是指草木山石等没有情识之物也具有佛性,也可以有佛的果位。“无情有性”论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性论。而佛性论是佛教哲学的重要论题之一,从信仰的角度来说,佛性论是佛教徒确立自信与解脱的基石,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中国佛教学者身上。从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对佛陀理解的神格化,到神灭与神不灭之争,再到一切众生是否可以成佛,乃至“无情有性”和“无情说法”,这些学说有的直接来源于印度佛教,如唯识宗的“五种性”说,但更多的则是中国佛教学者在吸收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基础上所做的理论创新,如“神不灭”,“无情有性”等。 隋末唐初,三论宗的吉藏在《大乘玄论》中提出“草木亦有佛性”的思想。之后,牛头宗法融受吉藏影响而提出“草木久来合道”。在佛性论发展历史上,天台宗六祖湛然第一次对“无情有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使得“无情有性”论成为中兴天台宗的特色理论。但是,当佛性论发展到遍在一切无情之后,也便没有了继续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因此,湛然之后的教内学者对佛性普遍性问题的关注也得以终结,并开始有了新的转向。只是在禅宗内部,出于对心性的重视,使得“无情有性”论得到进一步的演化和发展。 本文从历史继承的角度,尝试梳理关于“无情有性”论的历史脉络,同时用当代宗教学及社会学视角重新审视“无情有性”论的历史地位、社会影响和当代价值。由于“无情有性”论在一定意义上本身便是一个哲学命题,因此本文的方法论基础是以文献考据学为基础的文献分析法。借鉴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收集与分析整理,梳理“无情有性”论的历史体系。同时,本文以“无情有性”论的历史发展为逻辑主线,注重分析主张“无情有性”论的学者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佛学渊源以及该理论在其自身佛学体系中所占的地位。重视发掘、分析“无情有性”论出现的社会背景。在佛学研究中,无情是否有佛性是理解汉传佛教的难点;把握无情有性,将是理解佛性论的有效路径之一。因此,通过对无情有性论的来龙去脉作一全面梳理,将有助于对此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可为有志于此问题的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之功。 总之,“无情有性”论是中国佛性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无情有性”论的佛性论的出现,是与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条件密不可分的。汉地佛性说自晋宋之际的竺道生宣扬“人人悉有佛性”,再经《大般涅i镁返墓惴毫鞔,
本文编号:1238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38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