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李提摩太的中国观(1891-1911)

发布时间:2017-12-13 18:21

  本文关键词:李提摩太的中国观(1891-1911)


  更多相关文章: 李提摩太 传教士 中国观


【摘要】: 1891年——1911年间李提摩太对中国的看法逐渐成熟,他的中国观的形成既受到中国社会状况的影响,也受到他个人在中国的传教经历、与中国人的交往以及殖民主义等事实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六部分对李提摩太的中国观进行分析、探讨。 首先,通过分析李提摩太早年生活和成长经历,探索他个性的养成。简单地梳理了来华早期的活动,阐明了他对中国的印象。这些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李提摩太的中国观奠定了基础。 其次,主要论述李提摩太对中国文化的态度。通过分析李提摩太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李提摩太的儒、释、道观,展现了李提摩太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李提摩太关于中国改革的看法。早期传教和赈灾经历使李提摩太萌发了改革中国的想法。李提摩太的改革观主要体现在师法西方、徐图改革、和睦中外等方面。他把改革设想成功地灌输给维新派,并且参与了维新变法,但是由于改革者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等原因导致改革失败。虽然李提摩太对中国的改革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但是他无法摆脱旁观者与当事者的矛盾,其改革观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第四部分主要从李提摩太对中国外交批评及“中英联合”、“国际干预”的外交观点和这些观点产生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以此证明李提摩太外交观的殖民主义特点。 第五部分论述了作为传教士的李提摩太在宣教与护教方面的贡献,分析了他的教案观,通过李提摩太合理地处理山西教案,体现了李提摩太以德报怨的宗教精神。 第六部分主要体现李提摩太对清末时局的看法。从他对新政特别是教育改革的看法,寻求世界和平的努力,与孙中山的交往等几个方面展现他对战争与和平、改革和革命的看法。 李提摩太的中国观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所看到的中国,这对理解他的活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他的中国观也自然地受到中国的客观情况和他外国传教士身份的制约以及其性格、观念的制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76.3;K2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飞亚;;教会防范教案:甲午战后新教传教士集体上疏清廷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许艳民;;李提摩太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3 熊太行;;他给中国历史留下什么[J];新世纪周刊;2008年23期

4 潘家德;外国传教士与戊戌维新[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5 林培;;112年前的“心灵鸡汤”[J];科学大观园;2007年21期

6 侯勇;郭剑;;《晋报》:1902年的记忆[J];山西青年(新晋商);2007年04期

7 赵英霞;“丁戊奇荒”与教会救灾——以山西为中心[J];历史档案;2005年03期

8 吴越;;传教士与近代中国① 清末维新运动中的“鬼子大人”[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1年04期

9 施宣圆 ,吴树扬;李提摩太与戊戌变法[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10 邸笑飞;;“丁戊奇荒”中的赈灾洋人[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与天主教传教士的对话[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在徐州传教过程初探[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其柱;;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建华;;清末基督教会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赵海涛;;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陈绛;;评《中国的现代化》的名词翻译——兼及若干译本的译名问题[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7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宝建;;传教士与清官仪器制造[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何岩巍;;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冲突的根源与意义——以直隶两次民教冲突为例兼与赵世瑜商榷[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10 顾定红;顾黄初;;教会学校的创建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萌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愚;财富“传教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杨 欢;本土自鸣钟价高一筹[N];中国商报;2005年

3 林慧;市场培育需要传教士精神[N];期货日报;2006年

4 程炳生 整理;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N];社会科学报;2005年

5 晏路;康熙与在华传教士的科技活动[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N];法制日报;2007年

7 YMG记者 耿晶 实习生 王宁;洋文化的“烟台之旅”[N];烟台日报;2010年

8 陈清;传教士与山东义和团的爆发[N];光明日报;2000年

9 梦明;晚清大变局中的英国传教士[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周延胜;传教士与八国联军[N];光明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觉醒的中国”: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蒋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传教士的悲歌[D];复旦大学;2010年

3 崔华杰;传教士学者与中国历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颖;基督拯救中国?——伦敦会传教士麦嘉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7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石建国;卜舫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岳志强;“文化传播”理论视角中的传教士与美国华人社会(1848-1900)[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翁伟志;他山之石:明恩溥的中国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一宁;天津《时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熊捷;李提摩太的西学传播[D];湖南大学;2008年

3 亓顺美;李提摩太的中国观(1891-1911)[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杜鹏程;李提摩太在华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晓伟;论李提摩太的文化身份与报刊表达[D];苏州大学;2012年

6 李剑;传教士在洋务教育中的活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霞;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龙伟;传教士视野中的20年代四川基督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5年

9 熊晓曼;传教士与中国传统学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汪进春;基督教与新生活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86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86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1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