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国风水地理哲学基础与人地关系

发布时间:2017-12-22 14:44

  本文关键词:中国风水地理哲学基础与人地关系 出处:《热带地理》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风水地理学 哲学基础 人地关系 中国


【摘要】:首先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考察了传统风水地理学,在对中国风水地理哲学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从传统风水地理学走向现代风水地理学的模式图。《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之所以奠定了传统风水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它由"天人合一"思想的功能所决定。现代风水地理学实践赋予了"天人合一"新内涵,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现代风水地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天人合一"观与"人地关系"密切相关。"人地关系"不仅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与核心,也是风水地理学研究的源头与核心。文章系统梳理了"人地关系"理论模式,为风水地理研究人地关系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指出,传统风水地理学含有大量迷信色彩和伪科学思想,必须进行哲学科学批判,必须进行革新,引入相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技术,从定性研究走向实证研究,从传统风水地理学走向现代风水地理学。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院;鲁东大学易学与堪舆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商务印书馆;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09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07@ZH005) 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2700ZXQ4D166)
【分类号】:B992.4
【正文快照】: 1风水地理哲学批判——从传统风水地理走向现代风水地理1.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对传统风水地理学的认知传统风水地理学的学名称为堪舆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传统风水地理学既有古代自然哲学思想的科学成分,也有与巫术相连的超自然性的迷信色彩,该二重性是长期以来关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锐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认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2 徐春;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孙家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世纪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王玉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之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张连伟;传统“天人合一”的现代审视[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陆大道;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机遇与任务[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7 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8 孙峰华;;基于易学与堪舆学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思辨[J];地理学报;2012年02期

9 杨达源;;现代地理学思想与创新[J];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03期

10 方修琦,牟神州;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J];人文地理;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乃胜;;何谓法理学——读庞德的《法理学》(第一卷)[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王奇伟;;由禅让制度论及尧舜时代我国已进入中国早期国家阶段[J];安徽史学;2008年06期

3 吴大庆;;“以人为本”的哲学旨归[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8期

4 刘立冬;;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初探——以安徽肥东振湖塔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杨卡;张小林;;风水理论中的地理思维[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6 蒋金龙;;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生长层次观[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7 欧阳跃峰;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争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李正焕;;明代中外科技交流及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9 张理华;;安徽建省初期的人口规模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张理华;周葆华;;人文地理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初论——兼谈黄梅戏形式文化区实践教学设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陈清华;谭太富;罗同昱;;毕节试验区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内在联系[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3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王浦劬;;我国政治学学术发展中的基本关系论析——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5 刘波;;广义地学哲学体系初探[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6 徐春;;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兼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选择[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7 高俊龙;;简论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8 杨丽静;牛永红;;创建和谐自然与人的全面发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陈波;吴纪东;;基于墨菲定律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法[A];建设工程安全理论与应用——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董晓莉;杨英;;南京夫子庙游憩者地方依恋研究[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廖荣华;南山牧场区域生态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明;基于土地利用的云南省人地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2 谢北川;风水民俗的地理科学性探讨[D];西南大学;2014年

3 姜君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发展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邢西玲;城镇化背景下西南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演进与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辛璐茜;将科学精神融入儒家传统中[D];山东大学;2014年

6 周滔滔;高中历史教学以问题意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7 赵强;赵圈河镇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互动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8 秦山平;重庆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效应的库兹涅茨曲线实证分析[D];西南大学;2014年

9 李士勇;论司马迁的史《易》会通[D];山东大学;2014年

10 曹婷;宗族想象、文化基因与聚落景观形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2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3 仪垂祥;地球表层动力学理论研究(Ⅰ)──陆地表层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4 郭跃,王佐成;历史演进中的人地关系[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5 王培华;中国历史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总结性论述——重读《读通鉴论》有感[J];船山学刊;2001年04期

6 李存山;;析“天人合一”[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04期

7 任继愈;;试论“天人合一”[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01期

8 戴建平;《列子》自然观初探[J];中国道教;2002年01期

9 吕拉昌;中国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方法选择[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10 刘盛佳;吴传钧院士的人文地理思想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上海师范大学 李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月臣,郭跃;人地关系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2 傅祖德;从猿到人的漫长过程中的人地关系(续)[J];福建地理;2000年02期

3 王义民,王荣珍,靳军;人地关系的哲学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4 左伟,周慧珍,李硕,李伟;人地关系系统及其调控[J];人文地理;2001年01期

5 李广全,刘继生;思维方式与人地关系理论[J];人文地理;2001年06期

6 李月臣,陈国忠;对人地关系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7 王爱民,刘加林;我国人地关系研究进展评述[J];热带地理;2001年04期

8 罗静,陈彦光;论全球化时代的人地关系与政策调整[J];人文地理;2003年05期

9 张雷,刘毅;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人地关系状态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10 王长征,刘毅;人地关系时空特性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文荣;武友德;潘玉君;;基于控制论的人地关系系统调控与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逯承鹏;陈兴鹏;张子龙;李恒吉;;汉藏回民族地区人地关系演变过程动态仿真研究[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张雷;杨波;;资源环境基础论——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出发点[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吴映梅;武友德;;民族交接地区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鲁少华;;人地关系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周尚意;张萌;;区域尺度与人地关系探讨[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王成超;;基于区域文化的我国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机制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张捷;;基于人地关系的书法地理学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陈鸣;匡耀求;黄宁生;;从气候变化与人地关系演变看畲族生产习俗的变革[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孟华;秦耀辰;;科学发展观的地理学透视[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朱国宏(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创造和谐的人地关系[N];中国人口报;2001年

2 孙天胜;旅游开发应坚持人地关系协调[N];光明日报;2005年

3 张建民 鲁西奇;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N];光明日报;2004年

4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 谢丽;以水为中心的人地关系: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文明探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刘敏;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各种关系的和谐[N];民主协商报;2005年

6 张彦英;建设地学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N];中国矿业报;2007年

7 谭灵芝 郭艳芹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齐研究中心副教授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人地关系要绿洲化不要沙漠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林琳汝南县和孝二中;论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N];驻马店日报;2008年

9 北京大学教授 唐晓峰;人文地理:一门历久弥新的学问[N];北京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乔家君;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2 刘桂春;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任启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汤卓炜;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琳;人类文明演进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包广静;基于人地关系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魏华杰;广西人地关系现状、趋势与优化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徐锋;基于水源地保护的人内地关系协调发展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5 王丽歌;宋代福建与两广地区人地关系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欧阳玲;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优化调控实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萍;和谐社会视阈下人地关系伦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朱明;基于土地利用的云南省人地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9 肖波;塔里木盆地南缘喀尔克绿洲人地关系动态变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10 王吉昌;基于城市规划的河套灌区城市人地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19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19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f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