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程朱理学与藏传佛学的入世之变——以朱熹和宗喀巴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7-12-23 11:14

  本文关键词:论程朱理学与藏传佛学的入世之变——以朱熹和宗喀巴为中心 出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理学 禅宗 朱熹 格鲁派 宗喀巴


【摘要】:印度哲学在很早以前就有以绝对的无作为宇宙本质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佛学中化为大乘佛教空性思想,而进一步在中国禅宗中形成无一物可得是为见道的理论,并在中国文化中造成深远影响。然而,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家对禅宗以空为本的本体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认识论、顿悟成佛的修持术都提出了批判。在本体论上,理学家消空入有;在认识论上,理学家反对到超言绝相之地求知,而主张在可触可见的实物中求知;在修养论上,理学家变禅宗的刹那顿悟为漫长的渐修。类似现象也出现在藏传佛教中,宁玛派光明大圆满法、噶举派大手印法等修持术的理论与实践都与禅宗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后起的注重戒律的格鲁派却像程朱理学一样质朴和严谨。二者的共同目的是化放旷高蹈的神人为圣洁的君子和宗教家。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江右思想家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朱子门人后学研究”(14ZDB00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B946.6;B244.7
【正文快照】: 佛学的入世之变——以朱熹和宗喀巴为中心诞生于印度原始时期的《大林间奥义书》形容天地之上的不变灭者道:非粗,非细,非短,非长,非赤,非润;无影,无暗;无风,无空;无着;无味,无臭,无眼,无耳,无语,无意,无热力,无气息,无口,无量,无内,无外;彼了无所食,亦无食彼者。[1](P.408)很

本文编号:1323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23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4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