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理性关系
本文关键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理性关系 出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韦伯悲观地认为,资本主义的财富将"变成一只铁的牢笼",担忧"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虽然他并没有明言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但也没有明晰二者的完全相隔性。事实上,宗教改革后以禁欲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教伦理精神和资本主义的胜利分别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尤其是16世纪以后社会发展中的两个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社会行动,是从欧洲文化和价值观的背景中相对独立发展而又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教伦理和经济伦理必然出现背离,也许会出现新的宗教伦理和新的经济伦理的契合。
[Abstract]:Webb was pessimistic that capitalist wealth will "become an iron cage", "experts worry no soul, no heart animalist". Although he did not say the Protestant ethic is the direct cause of capitalist industry development, but also not completely separated by clarifying the two. In fact, after the reformation to asceticism as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the triumph of capitalism are the late medieval Europe, especially after sixteenth Century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wo does not have a direct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ction, i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European culture and values in the background of relatively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mutual influence th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Protestant Ethics and economic ethics are bound to deviate from the new religious ethics and new economic ethics.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邢台学院社会科学部;
【分类号】:B976.3
【正文快照】: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称《新教伦理》)在20世纪初问世以来,引起的激烈争论持续至今。该著通过对大量经验材料的搜集和分析,回答了一个既简单又基本的问题,即资本主义能够得以发展的心理条件是什么。韦伯认为,禁欲主义新教伦理与近代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张早林;;个人日常社会行为:韦伯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王超;高鲁南;;浅析工业革命未发生在中国的原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2期
4 沈文钦;;何谓“为学术而学术”——纯学术观的类型学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5 周化铁;;张元济的现代商业理性与士大夫精神[J];出版科学;2009年02期
6 孙成平;;后殖民视野下的鲁滨逊形象剖析[J];长城;2012年04期
7 马跃;;纵欲、挥霍和现代资本主义精神——读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第一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季建霞;金雪飞;;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任模式探讨[J];创新;2010年03期
9 侯合心;国有商业银行机制变革中的非显性问题[J];财经科学;2004年05期
10 马佳妮;;墨子的国际伦理思想浅析[J];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左洁;王振威;;超级村庄的发展动力与模式——评《社区的实践》[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万江红;王时珍;;农村民间自由借贷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基于浙江温州的考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史志高;;私密空间生产:手机短信社会影响研究的新路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4 李南海;;异化、吊诡、失范:经典社会学理论与现代性危机[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倩;王敦辉;;全球化视阈下的闽商文化自觉[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代吉林;朱仁宏;傅慧;;政府主导型国企集团公司战略成长价值模式研究——基于岭南集团案例的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7 周如南;周大鸣;;情境中性的社会网络与艾滋病风险 凉山地区通过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风险研究[A];2012年度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3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6 付竞卉;金融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7 武胜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绩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小青;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璇;企业诚信建设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3 陈艳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道德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芳芳;明朝官方禳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君希;经济伦理思想的演进及对中国的借鉴[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晓利;鲁滨逊故事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恒存;走向困境的讽刺文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赫安柱;中国新加坡行政问责制度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王艳;新时期我国活力社会建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邢西敬;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纯洁;;天职观与马丁·路德的世界重构[J];金陵神学志;2010年01期
2 王汉林;理性和理想——解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J];科学.经济.社会;2002年03期
3 左秋明;;论韦伯的新教伦理——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林纯洁;;天职观与马丁·路德的世界重构[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11期
5 黄翠;;资本主义精神背后的宗教动力——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感[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潘宇;;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谈韦伯对新教伦理与儒家精神的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04期
7 董正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个人主义还是“民族主义”[J];世界历史;2007年01期
8 王晓德;;天主教伦理与拉丁美洲不发达的文化根源——兼与新教伦理对美国发展作用的比较[J];拉丁美洲研究;2006年04期
9 刘宁;;论马克斯·韦伯的“轻裘”观——从韦伯的感叹谈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10期
10 张琼;;从炼丹活动看道教与新教的义理差异[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葛建军;;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关联的再讨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韦伯的理论[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盛邦和;;“东亚新教”与中华新民族精神[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孟雷;信仰的历史与边界[N];经济观察报;2006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何蓉;今读韦伯《中国的宗教》[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夏学銮;生死事关价值判断[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张志鹏;宗教伦理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游冠辉;基督教文化书籍的中国之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张邦松;信仰归来[N];经济观察报;2010年
7 魏德东;宗教的当代功能[N];中国民族报;2005年
8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牛苏林;马克思宗教理解的一个重要论断[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 张清津;精神资本与中国宗教市场中的基督教皈依[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卫东海;明清晋商精神的宗教伦理底蕴[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许晓燕;论加尔文主义之“呼召”[D];华侨大学;2011年
2 逄清秀;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余;评韦伯《中国的宗教》[D];湘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7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47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