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研究
本文关键词:《圆觉经》研究 出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国佛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经论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其中,唐朝出现的《圆觉经》就是这样的经典,以至于降至明清居然跃升为顶级经典“二经一论”(《楞严经》《圆觉经》和《大乘起信论》)的行列,对中国佛教思想和教派发展起过重大作用。《圆觉经》自唐由北印僧人佛陀多罗译出后,注家众多,是汉地大乘佛教各宗派都十分推崇的经典。 唐朝著名佛教学者圭峰禅师就高度称誉这部经典:“此经具法性、法相、破相三宗经论,南北顿渐两宗禅门,又分同华严圆教,具足悟修门户,(中略)宗密遂研精覃思,竟无疲厌;后因攻华严大部,清凉广疏,穷本究末,又遍阅藏经,凡所听习咨询讨论披读,一一对详圆觉,以求旨趣;(中略)率愚为《疏》,至(长庆)三年(823)夏终,方遂终毕。”明确指出《圆觉经》是成就圆满佛性的经典。本文就《圆觉经》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思想着手,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笔者的叙述,能增强对《圆觉经》的认识,通过阐发经文中的义理,增益自己及读者们的对此经的了解,使我们对佛教及佛教文化的认识从单纯的宗教意义延伸到更贴近生活的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圆觉经》的出现经过与后世流行情况; 第三部分,从巴蜀地区石刻造像“圆觉经经变像”的角度切入,表现《圆觉经》当时在民间的流传程度;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着重从思想的层面来分析《圆觉经》的宗旨和展开,分为本心论、修持论、境界论三章; 第五部分对《圆觉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述,对其现实意义也有所触及。
[Abstract]:Chinese Buddh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history . The Tang Dynasty ' s famous Buddhist scholar , Gufeng Chan , was highly praised for the classics : " This is the classic of the three theories of law , law , breaking the phase , two Zen gate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and two Zen gates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5 parts : The first part is divided into the preface ,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In the second part ,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occurrence and epidemic situation of the menstrual cycle ; In the third part , the stone carving from the Ba - shu area is cut in from the angle of " circular vision " , which shows the popularity of the circular sensation in the folk ; The fourth part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 and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ne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uan ' s circular sensation ,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 primitive theory , cultivation theory and state theory ; The fifth part commented on the status of Guan Yuanjing in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hina , and also touched on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卫群;佛教的“涅i谩惫勰頪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殷光明;敦煌卢舍那法界图像研究之一[J];敦煌研究;2001年04期
3 殷光明;敦煌卢舍那佛法界图像研究之二[J];敦煌研究;2002年01期
4 汪yN;从同经异译看“叉手”一词的确义[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邱环;马祖的即心即佛思想[J];佛学研究;2004年00期
6 陈宝勤;试论汉语词头“阿”的产生与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4年01期
7 史光辉;常用词“焚、燔、烧”历时替换考[J];古汉语研究;2004年01期
8 易闻晓;从袁宏道《广庄》看庄禅异同[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陶全胜;佛经翻译策略与佛教的中国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兰拉成;“以意逆志”:从儒道佛对《西游记》渗透臆测其成书过程[J];江淮论坛;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敏;古代中印数理天文学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年
3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君梅;从玄解到证悟[D];复旦大学;2004年
6 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邱忠鸣;北朝晚期青齐区域佛教美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9 孙鸿亮;佛经叙事文学与唐代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邢宇皓;谢灵运山水诗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卢照邻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商榷[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建明;东晋南朝江南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定勇;敦煌佛曲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4 李聪;死亡与涅i肹D];吉林大学;2004年
5 黄艳燕;佛教与宋前小说中的轮回主题[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徐雄;唐宋时期汴州(东京)相国寺形制发展历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7 舒越;晚唐诗人郑谷及其蜀中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简瑷;论文人画的禅宗美学精神[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艳红;贯休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许宇飞;论慧远[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64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6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