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厄普代克小说中的宗教

发布时间:2016-10-10 18:11

  本文关键词:道德、真实、神学:厄普代克小说中的宗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道德、真实、神学:

  内容提要 厄普代克小说创作中宗教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其宗教观念受到20世纪主要神学家之一卡尔?巴特的影响很深,同时,他对巴特神学的取用也与当代美国文化的特征紧密相关。宗教因此成为厄普代克切入当代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

关键词 宗教 巴特 唯信论 美国文化  在当代美国作家中,厄普代克以出色描写中产阶级生活而闻名。而就主题来说,宗教则是其小说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之一,从1958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贫民院集会》到1997年问世的第十九部小说《走向时间的结束》,几乎大多数重要的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宗教,具体地说是基督教。这当然与他的生活背景、信仰和作为一个作家对世界的看法有关。厄普代克曾多次提到宗教与他出身的关系。他祖父曾做过牧师,他自己早年的宗教背景是新教中的路德教派,晚年改为圣公会教派。教堂与他的生活密切相关,一直到晚年都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他也多次自称是一个基督徒,经常提到自己作品中的宗教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他并不承认自己的作品属于基督教艺术范围。在1976年的一次采访中,当被问到他的写作与基督教艺术的关系时,他这样说道:“我从来没有把我的作品看成是基督教艺术。我的作品有基督教因素,仅仅是因为我的信仰促使我说出真实的东西,不管这有多么痛苦,多么不便,同时这也让我坚信这样一个希

望,那就是,真实———现实———是好的。不管

是好的还是不好,只有真实才是有用的。”

这段话说出了作家厄普代克对写作的看法,可以说是他的创作观的体现。在长达几十年的文学生涯中,他曾尝试过各种写作手法,但总的来说,厄普代克仍属于现实主义作家,而且他的现实观与宗教信仰有很深的关系,可以说他对现实的看法是建立在其宗教信仰基础上的。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如果说他的作品讲述了真实的东西,那是因为他的信仰促使他去这么做。在1978年进行的一次访谈中,他重申了他眼中作家的“道德观”与表现现实的关系:“我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道德观是尽量要写得确切,要讲述你所知道的真实,

而不是像牧师在教坛上布道那样。”这可以看成是他对那种充满“道德教义”的作品的反感。之所以会引出“道德观”的话题是因为厄普代克的小说往往充满很多性场面的描写,有些描述非常详尽,以致招来了色情描写的嫌疑。自然,在一些读者和评论者看来,这似乎有悖于一个作家的社会道德责任。但在厄普代

103

国外文学 2007年第1期(总第105期)

克看来,他只是在讲述真实而已,这样的讲述

同样是其信仰驱使的结果,当然应是“道德”的。实际上,这里涉及的问题的本质是,“道德观”和“真实观”在厄普代克笔下是如何共生共在,相互依承,甚至是合二为一的。而这同样源于厄普代克的宗教观念。

宗教观念形成自然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关,收。,说、诗歌、大量的评论、他的创作不仅基,而且还来源于大量阅读引发的灵感。对于神学著作的兴趣和阅读则对其宗教观念的形成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厄普代克影响最大的是20世纪神学家卡尔?巴特的新正统主义神学思想。厄普代克曾一再提到巴特对他思想和创作的影响。我们不仅可以从他的宗教观念而且也可以从他笔下人物的言行中看到巴特的影子。甚至可以说没有巴特的影响,他的作品也许就完全是另一种样子。

在20世纪的60年代初,厄普代克开始大量阅读巴特的神学著作。在1989年出版的自传体散文著作《自我意识》一书中,他讲述了倾心巴特的缘由。他是在1960年写作《兔子,跑吧》时接触到巴特的。那个时候,他被诊断出可能患有肺气肿,尽管复诊表明情况良好,但这次小小的身体不适却让他感到了“死亡”阴影的存在,以后的一些日子里,情绪也变得郁闷、压抑起来。阅读巴特给“他带来了清新空气”,让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被拯救的”希望。在一次访谈中,他这么提到巴特给他的感觉:“巴特的思想非常确定,很有学识,说出了我想要听的东西,确实如此,那就是,我们中有些东西是不会死的,我们是靠信仰活着,信仰是我们生活的唯一依赖———或多或少是这样的,他当然不光是说了这些东西,但是他提到的与我的路德教背景是一致的,他104

让我继续往前走。”

巴特从精神上给予了厄普代克克服“死亡”阴影的勇气。厄普代克尽管不像那些虔诚的基督徒那样笃信死后进天堂,但是,人生的意义,样,,,这样一(m,。厄普代克从巴特的。巴特“信仰是生活唯一依赖”的神学观念自60年代开始深刻地影响了厄普代克的宗教观、世界观以及创作观,在一段时间里,巴特似乎成为了他写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品中的一些人物也成为了“巴特式的人物”。

巴特神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厄普代克又从巴特的思想里吸收了哪些有用的东西?卡尔?巴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神学家之一。巴特1886年出身在瑞士西北部城市巴塞尔,父亲是牧师和神学教授。巴特年轻时曾在伯尔尼、柏林、图宾根等地学习神学,后在歌廷根、波恩等处当神学教授。30年代初因反对纳粹拒绝向希特勒效忠被驱逐出德国回到瑞士老家。此后一直在那儿教书、写作,1968年逝世。巴特的神学被称为新正统主义神学。其主要旨趣是恢复神学中的圣保罗和路德的虔信传统。在巴特看来,自19世纪以来,神学已脱离了上帝和耶稣基督的中心,变成了人手中的一个使用工具,人类学成为神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其结果是神学成为了像哲学一样的学科。巴特反对的是自然神学和自由主义神学,前者宣称的是人与上帝结合的教,后者宣扬的是依赖于哲学、科学和文化的神

学。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以人的作用来替代上帝的作用,在讲述上帝的同时更多地讲述人自己。用巴特自己的话来说,“我们不能只是通过大声地宣扬人自己而讲述上帝”。巴特着重强调的是向着人类自我启示的、给予人恩典的、但同时不为人所接近的、不可知的上帝,

道德、真实、神学:厄普代克小说中的宗教

这也就是很多学者所说的巴特的“辩证神学”。厄普代克在1962年为巴特的一本神学著作写的书评中也谈到了这种“辩证神学”:

他的神学有两种面孔———“不”和“是”两个部分。“不”部分于1919年为世人所

知,其时,经?罗马人书》的著作刚刚出版,人文主义的容,19世纪继承下来的传统。,自由派的教会笃信的是,“我们试图通过在绝望和自大中树立起通天塔以便能够接近的上帝,是那个充斥了人的正当性、道德、国家、文明,或者个人的或非个人的、神秘的、哲学的上帝,一个如圣人般帮助人的上帝……但是,这样的上帝完全是一个非正当的上帝,对我们而言,现在正是揭开我们的真实面貌的时候了,我们其实完完全全是一些怀疑者、不确定者、嘲讽者以及无神论者”。真正的上帝,那个不是由人所发明的上帝,是一个他者———完全的他者。我们不能够及到他,只有他能够及到我们。通过《圣经》所讲的耶稣基督的启示他做到了这一点。巴特的“是”部分是对传统基督教教义的充分肯定,有时甚至是以非常激进的形式出现的(比如,他的唯信仰论中的无所不包的关于上帝恩典的

教义)。

从引文可以看出,厄普代克对巴特的研究还是很深的,其结论也与很多学者的理解是一致的,尽管他的表述有点过于简单。我们现在要说明的是,巴特的“辩证神学”究竟给了厄普代克什么样的影响?诚然,正如厄普代克自己所言,巴特的思想与他自己路德教的宗教背景有相应的地方。从本质上说,巴特的“上帝

是完全的他者”的信条是路德虔信原则的延续,是唯信仰论在现代条件下的翻版。从这个意义上说,厄普代克对巴特一见倾心也是自然的。()。,巴特反对的是自然神,而实际上,这不仅仅是出于神学研究的不同态度和取向,更是针对社会现实的有感而发。宗教是道德的基石,基督教更是与西方道德的建立与维持息息相关。但是,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宗教教义与道德达到了一致,道德又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宗教的精神?从一个神学家的角度,巴特看到了道德的虚伪以及宗教的无能。他发出了这样的感言

:“这个世界充满了道德,但是我们从它那儿到底得到了什么?……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最大的罪行———我是说资本主义的秩序和这场战争———却可以在纯粹道德原则的基础上证明它们是正确的,这难道不是值得关注的事情吗?”巴特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规模空前的人类残杀,在巴特看来正是在维护人类道德的名义下进行的,这样的道德事实上是对宗教精神的极大讽刺。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宗教包括神学远离了上帝及其旨意,不是人听从上帝的话,顺从上帝旨意,而是利用上帝其为自己说话,为自己树立权威,必然结果之一便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只是为着人自己的目的,与上帝的旨意有很多出入,甚至格格不入。有鉴于此,巴特提出了上帝是“完全的他者”的概念,目的是把上帝与人自己区分开

来,“上帝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人想像中的上帝,也不是人可以想像的,更不是人可以企及到的。上帝向人启示自己,而不是反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上帝是不可理喻的,是极其严厉的,也就是厄普代克所说的一个说“不”的上帝。巴特提出这个概念是想要确立

105

国外文学 2007年第1期(总第105期)

上帝的独立性和唯一性,确定人类世界以外的

上帝的世界,改变人的狂妄自大,恢复其在上帝面前的卑微和谦恭,

重新确立上帝和人自己的关系。巴特这个概念的一个实际效果则是唯信论的重新确定,即信仰高于一切,惟有信仰才支撑我们的生活。唯信论出自基督教早期保

?λ??

罗宣扬的信仰高于律法的教义,后在宗教改革中得到路德的再次肯定和张扬,ωλ??

。的上帝是“显得更为激进。对巴特而言,道德问题的实质是人的永生问题。道德仅仅是人自己制定的涉及人的存在的东西,其起始点是人,终极点仍是人。他指出:“当面临道德问题时,我们开始觉察到完善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但是,就我们而言,除了死亡以外,这又能指什么?我们开始营造那种生活,但是最终的结果除了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又会是

ξλ??

什么?”在某种意义上说,道德可以给予的只是指向人的生活的“不可能”,用巴特自己的话说就是:“道德问题包含的一个秘密,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人在这个世界里的生活只是一种

ψλ??

不可能。在上帝的眼里,人最终要灭亡。”巴特讲的当然不只是人的物质身体的灭亡,而是人生意义的虚幻和短暂。要超越生命意义的虚幻惟有信仰,对上帝的绝对信仰。信仰只涉及与上帝的关系,而非其他包括道德。在谈到信仰是什么时,巴特引用《圣经》中使徒们经常说的话加以说明:“主啊,我相信,请助我相信”。简而言之,信仰就是相信上帝,相信上帝的自我启示,相信耶稣的复活。信仰帮助信仰的人获得永生。

与此同时,巴特并不是说人因此不会死亡,恰恰相反,只有在死亡中人才能看到永生,看到上帝的恩典,而这同样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达到。由此,我们涉及到了巴特辩证神

|λ??

学的另一面,即上帝的“人性”,用厄普代克106

{λ??

ζλ??

的话说就是巴特神学中上帝说“是”的那一部

分思想。巴特讨论其神学的一个出发点是上帝的自我启示,上帝的自我启示给人类带来福音。,一方面,如前所述,不由人的意志,,而不是反,。这也是上帝是“完全的他者”的意思,另一方面,上帝是这个世界的造物主,上帝给予人无限的爱,上帝并不会因为人有这样那样的在上帝眼中是罪的行为就抛弃人,相反,只要有信仰,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拯救。这就是巴特神学中上帝显示的“人性”,它尤其体现在巴特对耶稣的推崇上。在巴特看来,没有耶稣,上帝就无法理解,而如果没有耶稣的人性,耶稣也就无法理解。巴特所说的耶稣的人性主要是指上帝让耶稣通过自己的死亡而肩负人类的罪恶从而使人类获得拯救的希望,从中得出的一个“好的消息”便是“上帝

}λ??

是和人在一起的。”有些学者认为巴特神学实际上就是激进的耶稣中心主义,这在晚期巴特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这是因为巴特要在早期上帝的“他性”的基础上做一个侧重点的转移,但其辩证统一的精神并没有改变。

那么,巴特的“辩证神学”又是如何给予人们一种自由的感觉呢?换言之,我们如何能够把巴特的神学思想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或者说巴特的“辩证”思想何以影响我们对周围世界和生活的看法(至少从厄普代克的角度来看)?首先,巴特关于上帝的“他性”的陈述以及由此引出的唯信论使个人获得了行动自由的可能。一方面,上帝不为人所接近,另一方面,只要有信仰就能得救,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思想却隐含着一种内在逻辑,那就是,在信仰的前提下,人是自由的,人的行为是自己选择的,同时,每一个人要为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上帝并不为其行为负责;而另一方面,信仰的基础是对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相信,是


  本文关键词:道德、真实、神学:厄普代克小说中的宗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6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6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2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