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文 史 哲 2001 年第 1 期 ( 总第 262 期 )
JOUR NAL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 ILOSOPHY No. 1, 2001( Ser ial No. 262)
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
王 庆 德
( 南京大学 ,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 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已逾百年 。 在 已有研究成 果当中 , 学者 用力最 深的涉 及四
个问题 ) ) ) 民间宗教概念的界定 、 民间宗教体系 的划分 、 民间宗教 与明清 社会之 间的关 系以 及民间宗教的田野调查 。 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梳理 , 我们可以 发现 , 过去对 民间宗 教研究 过于 陷入/ 宗教起源0 的探讨 , 同时文本传统与田野调查两种研 究方法的不协调性也严重阻碍了中 国民间宗教史的深入研究 。 借助田野调查和民俗学 的成果 , 拓宽民 间宗教研 究的视 野 , 视民 间宗教为文化变迁现象将成为未来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方向 。 关键词 : 民间宗教 ; 文本传统 ; 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 : B92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511- 4721( 2001) 01- 0030- 08 传统便走向疏离 , 历史学家、 宗教学家偏执于 从文 本的角度考证梳理 民间 宗教的 内在 发展理 路 , 而 人类学 家则更多地 强调 田野调 查的 民族 志方法。 研究方法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国民间宗教研 究内 容的分 野 , 出现了 历史 学意 义上的 民间 教派史 的 研究和人类学意义 上的 民俗宗 教研 究 , 特别是 前 者的研究 , 自格鲁特的5 中国的教派宗教与宗 教迫 害6 之后 , 一直 是中 国 民间 宗 教 研究 的 主流。 在 20 世纪二三十 年代 由 王国 维、 陈垣、 陶 希 圣等 人 从历史学意义上对 摩尼 教、 白莲教 的研 究推出 一 个高潮 , 到六七十年代 , 这种历史考证方法延 续至 明清两代民间宗教的研究 , 特别是对白 莲教、 八卦 教、 罗 教等教 派的研 究蔚然成 风 , 成果斐 然 , 大 有 一统中国民间 宗教研 究的 阵势。直 到 80 年代 中 后期以 后 , 国内学 者才 开始 重新重 视田 野调查 的 方法 , 但是这两种方法的汇流始 终没有得到贯彻。
在 20 世纪中国学术史的发展历程 中 , 中国 民 间宗教史的研究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其后逐渐 成 为一门学科建制 , 几起几落 , 颇耐人寻味。追述 其 源头 , 是由荷 兰汉 学家格 鲁特 ( 1854- 1927) 开 启 先河。在 1892 年 到 1910 年 间 , 他先 后撰 述六 卷 本的5 中国的宗教 体系6 和 二卷本 的5 中国 的教 派 宗教与宗教迫害6 , 弃当时众人趋之若鹜的儒释 道 于一隅 , 专注于中国民间存在的非制度 化、 非系 统 化的信仰与仪式 , 试图 在此基 础上 建立有 关中 国 民众宗教的体 系。自此之 后 , 这一 学科不 再被 目 为边缘 , 渐得 学界认 同。许多 学者 视民间 宗教 为 研究中国社会、 民众思想的一个重要的 着手处 , 在 宗教学、 历史学、 社 会学、 人类学 领域中 占有了 一 席之位。更为 有意 义的是 , 格 鲁特 在开创 这一 学 科的同时 , 也为后 人研 究中国 民间 宗教提 供了 两 种截然不同的方法 , 即历史学、 宗教学的文本传 统 和人类学的田野调 查方式 , 他 在研 究伊始 就把 这 两种方法成功地结合在一起。这颇类似于时人 所 倡/ 二重证据法0 。但 遗憾的是 , 自此之 后 , 这两 种
收稿日期 : 2000- 08- 15
一、 / 民间宗教0 的界定
中国有没有宗 教 ? 是否 存在 一个 宗教 体系 ?
作者简介 : 王庆德 ( 1972- ) , 男 , 山东济阳人 , 南京大学民间社会研究中心博士生。
30
对这一问题 , 早 在 20 世纪初 , 格 鲁特就 给予肯 定 的回答 , 他名 之以 / 宇 宙神 教0 体 系
112 ( P3)
层民间社会的宗教 组织 , 毋 宁说是 基于 它是一 种 更能迎合下层民间社会人士心理需要的宗教 教义 和信仰。换言之 , 我们 所谓 的民间 宗教 不仅就 其 传播流行的对象和 范围 而言 , 而且 更重 要的是 就 其教义信仰更具有为下层民间社会人士所接 受和 信奉的功用而言。 0 1 62 ( P2) 但是 , 具体到实际研究时 , 民间宗教便被 罩上 了一层浓厚的政治色彩。例如马西沙虽然同 样承 认民间宗教的存在是因社会阶层差异的原因 , / 所 谓民间宗教 , 是指流行于社会中下层、 未经当 局认 可的多种宗教的统称。 0 但同时他认为 , / 就宗 教意 义而言 , 民间宗教 与正 统宗 教之间 没有 隔着不 可 逾越的鸿沟 , , 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虽然存 在质 的不同 , 但差异更多地表现在政治范畴 , 而不 是宗 教本身。前者不为统治秩序所承认 , 被 污为邪教、 匪类、 屡遭取 缔镇压 , 往往 只能在 下层潜 行默运 ; 后者从整体上属于 统治 阶层的 意识 形态 , 受到 尊 崇、 信仰和保护 0 172( P 5) 。可 以 看出 马西 沙 在界 定 民间宗 教时更多地 倾向 于政治 学意 义上 的区别 , 国内学者研究明清民间宗教时也大多认同此 种观 念 , 把民间教派概 指为 流传 于社会 下层 即民间 的 各种此类教派的总 称 , 这些 教派的 思想 信仰与 社 会的正统观念有所 抵触 , 其 组织独 立于 一体化 的 社会体 制 , 有的教 派还 充当 反政府 的民 众运动 的 主角 , 遭到 官方 和 法律 的 禁止 , 无法 公 开合 法 活 动 , 被迫长期 保持 秘密活 动状 态。故民 间宗教 有 了更多的其他名称 ,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 下几种 : 民 间秘密宗教、 秘密宗教结社、 秘密教派、 秘密教门、 新兴民间宗教、 下层宗教等等。而所有 上述名称 , 明清两代统治者都称之为/ 邪教0 。 这样一种对民 间宗教 的概 念的界 定 , 已经 不 是在与制度化宗教 相对 立意义 上的 , 而 是把它 作 为一种与国家、 政 府对立 的政 治组织 了。这在 欧 美研究中国民间宗 教的 学者中 尤为 明显 , 在那 里 / 民间 宗 教0 一 词 也 被 具 有 政 治 色 彩 的 / 教 派0 ( sect) 所替代。教派一词是基于基督教 神学分类 , 源于与基督教对立的异端。/ 教派 ( sect) 是意 识形 态的运 动 , 具有明 确宣 布的 目标即 维护 甚或传 播 某些意识形态观点0 182( P 399) 。由/ 教派0 ( sect) 推导 出的 / 教 派 主 义 0 ( sectarianism ) 按 照 美 国 学 者 Richard Shek 的 解 释 , 指在 官 方 神职 传 统主 流 以 外运作的一系列范围广泛的持不同见解的宗 教团
。 80 年
代 , 秦家懿、 孔汉思提出 , 在/ 一部人类宗教史0 里 , 中国宗教作 为世界第 三大 宗教的 / 河系0 存 在着 , 它与/ 亚伯拉罕系宗教河系0 和/ 印度宗教 河系0 相 比 , 其中心形象不是先知也不是神秘主 义者 , 而 是 圣贤 , 因此被称之为/ 哲人宗教0 体系
122( P 3)
。
对于这一宗教体 系的 内部 划分 , 根据 宗教 学 传统的看法 , 认为中国宗教体系包括儒 释道三教。 而有些学者则以为这样的分类并不能反映中国 宗 教体系全貌 , 于是 便提 出了一 种偏 向社会 科学 范 畴的分 析 方 法。 20 世 纪 40 年 代 , 陈 荣捷 指 出 : / 与其将中国人的宗教生活分为儒释道 三部分 , 还 不如将它分为两个层次来的正确。这两个层次 一 个是寻常 百 姓 的 层 次 , 一 个 是 知 识 已 开 者 的 层 次。 0他 把前 一 层 次 上 的 宗教 称 之 为 民 间 宗 教
1 32 ( P137)
。这 大 略 类 似 于 Robert Rdefield 所 言 在5 中 国 社 会
/ 大传 统0 和 / 小传 统0 ( 即 great tr adition 和 small t radition) 之分 142 。 60 年 代 , 杨 庆 中的宗教6 中也相 仿地 区分出 宗教 的两种 基本 形 式 : 制度 型 ( inst itutional) 和普 化 型 ( diffused) 。 他 指出 , 制度型宗教 对宇 宙人生 有独 立的神 学或 宇 宙论的阐释 , 包含象征物 ( 神祗、 灵魂及其 形象 ) 与 仪式的独立的崇拜 形式 , 有独 立的 神职人 员组 织 以佐助诠释神学观念并从事教派崇拜活动。而 普 化型宗教则表现为其宗教要素密合无间地扩散 到 一种或多种世 俗社 会制度 之中 并变 成后者 观念、 仪式及结构的一部分而并无明显的独立存 在。他 补充道 , / 宗 教成分渗透于中国所有主要社会制 度 内及所有乡里的有 组织的 生活 之中 , 是通 过普 化 形 态, 民 众 与 宗 教 保 持 着 极 为 密 切 的 接 触0
152( P294- 295)
。
陈、 杨等人对 中国宗 教体 系的社 会学 分类 法 实际上是把宗教学意义上的儒释道三教归为制 度 化宗教一类 , 与之对立的便是民间宗教 , 从而在 社 会中给定了民间宗教本应有的位置。两类宗教 之 区别一方面表 现在 两者信 仰的 社会 阶层的 差别 ; 另一方面表现在仪式和信仰上儒释道的制度化 和 系统化 , 而民间宗 教的 信仰与 仪式 则流于 弥散 和 非系统。徐 小跃进一步解释道 : / 采用- 民 间宗教. 一词与其说是基于它是一种有别于为上层所接 受 和信奉的正统、 贵族宗教 ( 佛教、 道教 ) 而流行于 下
31
体1 92 。格鲁特最早把教派的提法应用到了中国 宗 教研究中
1102
能 , 而且应该 重视 其内部 的历 史和宗 旨。在此 前 提下 , 还应根据源流、 教义和实践把各种不同 的宗 教运动形 式区 分开 来0 1122( P 154) 。实 际上 , 教派 起 源与/ 大传统0 ( Great Tr aditions) 的 关系 及与非 教 派的民间宗教之间 的关 系 , 才是我 们要 讨论的 重 要内容。
, 韦 伯特 别强 调了 它们 是为 了/ 追 求
政治目 的的 0 1112( P27 7) 。后 进者 如欧 大年、 韩书瑞 同样采用/ 教派0 一词来指代明清时期流行于下 层 民间的宗教。欧大 年说 : / 我 使用 教派 ( sect) 这 个 词 , 意指- 一种 旨在 个人得 救的 既存 的自发 结社。 它是对应于一种规模更大的既存的宗教体系而 兴 起的 , 这种宗教体系尽管获得了公认 , 但其在设 立 之初也是自发 的。 . 0 他 认为 , / 宣称 普渡众 生的 民 间教派 存在 于 许多 文 化中。 其教 主 自 称秉 承 天 意 , 倡导 以地方 语言布 道 , 简化仪 式、 经 文以及 集 会组织制度 , 从而 形成 了各个 民间 教派的 独特 风 貌。最著名 的民间教派运动就是十三世纪日本 的 净土宗 , 十六世纪 欧洲 的路德 宗和 中世纪 印度 教 中的守贞专奉 派。在中国 历史 上 , 同样出 现过 类 似的团体0 1122( P153) 。 日本学 者 采用 / 宗教 结 社0 指 称 明 清民 间 宗 教 , 其政治意味也很明显 , 他们认为明清存在的 宗 教结社中 , 宗 教实际 上只 是一个 表面 的形 式。由 于参加者都是那些求生存、 要吃饭的穷 人 , 宗教 结 社的目的在于为了 更好地 活下 去 , 所以他 们提 倡 内部的互帮互救 , 要求成员们努力奋 斗。为此 , 他 们的目标就是破坏 一个社 会 , 同时 又建立 一个 新 的社会。另外 , 参 加宗 教结社 的人 们与结 社的 理 想是共鸣的。很多情况下都是在某种意义上的 对 现状的不满。所以不难发现很多宗教结社活动 都 是以农民运动 的形式 出现 的。在很 大意义 上讲 , 宗教结社是农民运动的一个环节。正是因为传 统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结社 , 其言行是反社 会体制的 , 其行动是与国家权 力直接 对抗 的 , 故而被 以儒 教 为统 治 思 想 的 官 府 视 为 非 法 组 织 , 惨 遭 镇 压
1 132 ( P164)
二、 一个或多重民间宗教体系
中国宗教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儒释道在同 一个 生态空间与文 化涵摄 下 , 渐趋 一致。三 教的融 会 调和 , 自两晋 已开其 端 , 隋 唐的三 教讲论 , 唐末 以 来的三教戏 , 宋儒的理学都已奠定基础 , 于是 民间 三教合一的风潮在宋代已逐渐兴盛 , 到 了元、 明更 有三教像、 三教堂的设置 , 尤其明太祖的/ 三教论0 更加快了三教统合的脚步。这种趋势表现在 民间 宗教上是其信仰与仪式的混杂性。但这是否 意味 着明清民间宗教拥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 是否 属于 同一个民间宗教体系 ?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民间宗教存在一个 统一 的宗教体系 , 即明清所有教派都 源于白莲教系统。 对白莲 教 的研 究 是从 20 世 纪 30 年 代 开 始 的 , 但当时 的 研究 / 没有 在探 讨 方法 论 上多 下 工 夫 , 他们的作品几 乎都 是大 段大段 地摘 引原始 材 料 , 再用简短 的概括 语连 接成篇 0 1122( P 33) , 实际 上 是一种资料的汇编。五六十年代以来 , 日本、 台湾 的学者对白莲教的 研究 主要以 考察 源流为 主 , 其 中戴玄之的观点最 具有 代表性 , 他 认为 南北朝 时 期傅大士所创建的 弥勒 教是白 莲教 的源流 , 它 与 后来的摩尼教以及 从中 演变而 成的 白莲宗、 白云 宗相混合。至元代 , 为 了反 抗政府、 夺 取政 权 , 它 们一致联合 , 组成 了韩山 童的 结社。韩 山童的 结 社是以弥勒教为主 , 白莲会、 摩尼教为辅的。 弥勒 教的弥勒佛取代了明王 , 白莲会、 摩尼教则抛 弃了 吃菜事魔 , 它 们混 合在一 起组 成了白 莲教。此 时 的白莲教继承了弥 勒佛 的反抗 政府、 夺 取政权 的 精神 , 并把这当作了一贯的宗旨 , 成为以弥勒 教为 核心 , 把真空家乡、 无生老母作为真言的坚强 的秘 密结社1 142 。 70 至 80 年 代 初期 , 欧 美 学者 与大 陆 学者 均 把中国民间宗教理 解为 白莲教 , 美 国学 者韩书 瑞 对中国存在的民间宗教概之以/ 白莲教0 。她 认为 白莲教的各种成分 直到 16 世纪中 期才 形成了 具
。
囿于政治学意义上界定民间宗教虽然能比 较 确切地反映明清民间宗教与农民运动联系密切 的 特点 , 但却隐含了 一种 先入为 主的 或褒或 贬的 价 值判断 , 认为宗教只是一种形式 , 本质上仍是一 种 对抗正 统政 权 的政 治 势力。 所以 欧 大 年在 使 用 / 教派0 一词时 非常 谨慎 , 他提 醒说 : / 一些 学者 早 已承认在中国存在 民间宗 教教 派 , 但往往 将它 们 与一些自愿结社如秘密会社以及不时爆发的农 民 起义等混为一谈。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民间各 种 结社进行更为准确 的分类 , 不 仅要 注意其 政治 功
32
有特色 的宗 教 传统。 它并 不 是一 个 一 元化 的 组 织 , 而是一些分散的小集团 , 它们的信徒相信千 年 盛世之说。这些教派靠师徒关系作为组织纽带 相 传下来 , 各有 自己的 名称、 信 徒、 仪 式和 组织。 尽 管这些集团因时因 地各自 独立 , 但 都依靠 一种 共 同的传统 , 有着 共同 的 信仰 核 心 , 都 崇 拜无 生 老 母 , 主张三劫之说 , 并以这一宗教特有的经卷作 为 自己的教义。与其 他学者 相比 , 韩 书瑞更 多地 强 调了白莲教的社会 意义 , 她认 为白 莲教各 教派 既 可以是内省性的和 敬神的 , 同 时又 因咄咄 逼人 和 好斗而是革命的。它们追求千年盛世的思想已 被 固定在其教派组织 之中 , 并且 能潜 伏下来 而不 会 完全丧失它动 员其 信徒们 采取 激烈 行动的 能力。 末世说的思想还能推动其信徒们进行反对国家 的 起义 , 由此产生的 希望 和诺言 又促 使其他 人参 加 他们的 事业。 这些 起 义不 但 吸引 了 农 民以 外 的 人 , 而且很好地支 持了 农民反 抗行 动所希 望达 到 的目标。此外 , 白 莲教 具有其 他民 间骚乱 不同 的 重复性和 周期 性
1 152
发展为己任 , 以摄化下层百姓的悲悯情 怀 , 以 震天 动地的宗教感悟 , 以平 易亲 切的说 教方 式完成 了 一个富有特色 的民间 宗教 体系 的构建。 他认为 , 罗教思想体系的意义主要在于它找到了中国 传统 佛教与中国民间宗 教这 两个领 域贯 通的桥 梁 , 为 上层佛教向民间宗教的转化提供了必要的生 存空 间。罗教的最终目的及其理论的根本旨趣在 于超 越生命的有限 和精神 境界 的提 升。所以 说 , 正 是 因为罗教教义上的 独特 性 , 从而完 全不 同于白 莲 教和其他民间宗教。 宋光宇以为要想明了罗教的无生老母信 仰的 来源和成分 , 除了从佛学角度探讨外 , 还必须 注意 到宋明理学对此信仰的影响 , 他认为无生 老母/ 可 说是把 传统中国人对 - 天. 的认 识 , 宋明 理学对 宇 宙起源的看法和佛家的- 天生. - 涅 . 以及道 家所 说- 道. 等概念糅合在一起 的一种新概 念0 1172 。而 郑志明则认为罗教的无生老母信仰也可以说 是源 于中国自古以来的 原始 宗教信 仰 , 并杂 糅儒释 道 三教思想而产生的 教派 , 虽 然基本 教义 偏重于 佛 教 , 由佛教因果报应与生死轮回的教义 中 , 引 申出 教人解脱 生死 , 离苦 得乐 , 如何消 灾祈福 , 企求 神 佑 , 但传统社会深 信鬼 神的 原始宗 教信 仰与民 间 的各种巫术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182( P26)
。 国内 学者 喻松 青女 士认 为
明清时期的白莲教 , 主要包括白莲教和 罗教、 黄天 教、 弘阳 教、 闻香教、 八 卦教以及 它们派 生衍变 的 各种教派。这些教派创教之初 , 虽各有 特点 , 但 总 的来说 , 它们的教旨、 信仰、 教仪、 经卷、 组织基础、 活动方式 以 及 其 他 各 个 方 面 , 和 白 莲 教 大 致 相 同1 162 。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明清民间存在两个系 统 ) ) ) 罗教和白莲教 , 其他 教派 都是这 两派 的繁 衍 和转化。坚 持此种观点的学者并不是要否定白 莲 教的存在和系统性 , 而 是试图 把罗 教从白 莲教 体 系中剥离出来 , 恢复罗教本身的独立性和系统 性。 实际上 , 明清 两代的 统治 者自明 神宗 万历 以 来便把罗教与白莲教视为二大邪教。日本大多 数 学者的研究也遵循 了这一 传统 , 分 为白莲 教和 罗 教研究两部分 , 酒 井忠 夫认为 罗教 思想代 表了 当 时士绅文人三教合一的宗教意识以及政治、 社会、 思想、 宗教四方面 所造 成的一 种融 会统合 的文 化 现象。对于罗 教的 源流和 教理 的分 析 , 大 多数 学 者认为佛教是其源头。加拿大学者欧大年认为 无 生老母信仰源自佛 教的净 土宗 与禅宗 , 但 没有 详 细说明其中原 委。徐小跃 从宗 教学 的角度 , 对 罗 教教义的内在发展理路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他 认 为罗教以接续中国 传统佛 教 , 尤其 是佛教 禅学 的
。
同时 , 郑志明 的研究 把无 生老 母信仰 与弥 勒 佛信仰区分开来 , 认为 之所 以罗教 是一 个与白 莲 教相对独立的宗教 体系 , 是 因为在 民间 宗教结 社 里它开创了以无生 老母 为信仰 核心 的新教 派 , 而 不同于以弥勒佛为信仰核心的白莲教。虽然 罗教 之后 , 各地新兴宗 教几 乎将 包括以 太上 老君为 信 仰核心的道教这三 种信 仰相互 混合 , 但 是思想 渊 源与宗教体系仍然 传承 罗教 , 与无 生老 母信仰 有 密切关系
1 192 ( P225- 282)
。
马西沙同样反对把明清时代民间宗教统 称为 白莲教 , 认为南宋 茅子 元所 创的白 莲教 与明清 时 期所谓的白莲教有很大的不同。但他同时也 不持 两种教派系统说 , 而是 强调 明清民 间宗 教教派 的 多样化 , 坚持三教合一的观点 , 认为民间宗教 的源 头是儒释道三教。他 在5 中 国民间 宗教 史6 中 , 从 最基本的档案文本 出发 , 全 面系统 地梳 理了中 国 民间宗教 , 特别是明清宗教的发展脉络 , 并在 书后 附了各教派的源流表
1 202
。
尽管如此 , 由 于明清 统治 者对 民间宗 教的 压
33
制政策 , 大量宝卷被销毁 , 而档案材料又不可避 免 地带有统治阶级的 立场观 点 , 能保 存至今 的有 关 民间宗教的文本材 料毕竟 很少 , 我 们是否 透过 这 些档案和宝卷就能完整地梳理出明清民间宗教 的 线路呢 ? 或者 说 , 由于 民间信 仰和 民间宗 教本 身 的复杂性、 混合性 , 我们能否最终理清其脉络都 是 一个问题。我 感觉 , 现 在对于 明清 民间宗 教的 研 究似乎正在走与 20 世纪 80 年 代以前对义和团 的 研究一样的路数 , 即研究者普遍有一种对/ 起源 偶 像0 的职业迷恋 ) ) ) / 依据最遥远的过去来解释 最 近的事物0 。马克# 布洛克以基督教教规史为例 提 醒道 : / 了解 教规的起源对于理解现实宗教现象 来 说必不可少 , 然而 , 以之来解释现实宗教现象则 很 不充分0 , 因为宗教/ 就像一个结 , 这个结将社会 结 构与社会精神大量迥异的特征缠绕在了一 起。简 言 之, 宗 教 信 条 涉 及 到 整 个 人 类 环 境 问 题0
1212( P361)
人类的各种情绪借 宗教 仪式来 转化 表现 ; 整合 是 人群借宗教信仰而 有共 同情绪 , 借 举行 宗教活 动 而有团结凝聚力 ; 认知功能是人类对大 自然现象 , 对社会现象或人生百态的疑惑常用宗教仪式 来指 示 , 尤其是在科学未明之前。 明清民间宗教 虽然被 统治 者视为 异端 , 经 常 遭到查禁 , 但仍然非常繁盛 , 究其原因便是因 为各 教派在地方上扮演 着重 要的角 色 , 具有 一定的 正 面社会功能1 242 。其功能大概 分为心理安 慰功能、 娱乐功能、 社 交功能、 济助 功能、 治病 健身强体 功 能、 谋生功能、 晋升功能等等。同时民间宗教 的繁 盛也有其客观环境的因素和适存基础 , 因 其/ 依附 民间信仰而创生 , 取民间信仰之种种内 容 , 以 为信 仰根本 , 藉 佛道 经 典为 依 据 , 佛 道仪 节 为传 布 手 段 , 因而是能根深蒂固 , 生机不绝0 1252 。 有关民间宗教 反抗运 动的 研究论 著颇 多 , 并 且近年来 , 研究视角有拓宽的趋势 , 不再仅仅 局限 在对政治事件的阐述 , 突破了阶级分析 方法 , 在重 视社会经济因素的同时 , 从文化、 宗教等多方 面来 反省农民宗教运动的时代意义及其内在精 神。比 较早反思这一问题 的是 美国学 者韩 书瑞 , 她以 民 间宗教为切入点 , 系统地研究了王伦起 义和林清、 李文成 起义 , 在 70 年 代末 连续出 版两 本专 著5 千 年王国运动 : 1813 年八卦教 起义6 和5 1774 年 的王 伦起义6 , 对民间宗教在农民运动中的作用进 行了 阐述 , 从而得 出不 同的结 论。她在 对八 卦教起 义 研究的前半部分 , 花费 了大 量笔墨 来论 述整理 白 莲教系 统 , 把白莲 教放 在清 朝的正 统思 想的背 景 中来加以考虑 , 与 中世 纪基 督教中 的异 端等各 种 救世信仰相比 较。由此 她认为 , 与 其说 这次起 义 是一场农民反抗社 会压 迫的起 义 , 还不 如说是 一 场类似千禧年运动的宗教起义。这次起义虽 然暴 露了清王朝统治的 弱点 , 但 并不表 明乾 隆统治 的 后期是有些人所言的传统中国终结的开始。 接着 韩书瑞在探讨王伦起义时 , 利用目击者 的记载、 造 反者的供词和地方 的报 告 , 去探索 王伦 的组织 的 背景和起义的过程。她考察了白莲教教派在 清代 社会中的作用 , 并 指出 了这 些教派 是怎 样给那 些 在各地生活的信徒们提供生活意义的认识和 社会 组织的。经过对当时社会、 经济、 政治和军事 等方 面状况的调查后 , 她的意见是 : 起义的原因更 多的 是教派 组织内部的 动力 和追求 千年 盛世 的信仰 ,
。正是因为宗教是一个 庞大的社会 文
化现象 , 简单地追溯其源流只会使其简 单化 , 特 别 是仅仅向制度化宗教靠拢。因为民间宗教的创 造 和传播并不是被动的 , 它有其强大的原 动力 , 即 民 众中广泛存在 的信仰 文化。缺 少这 一因素 , 解 释 民间宗教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三、 民间宗教与明清社会
民间宗 教 在明 清 时期 有 两个 比 较 显著 的 特 点 : 其一 , 出现 了中 国 历史 上 从未 有 过 的繁 盛 现 象 , 表现 为教派 林立 , 信仰 多样化 , 影响 遍及整 个 社会 ; 其二 , 这一时期民间宗教越来越多地与农 民 运动联系 在一起 , 教案 连续不 断 , 发生率颇 高 , 农 民借民间宗教反抗政府的运动此起彼伏。 对于民间宗教在 明清 时期 的繁盛 , 研 究者 往 往从功能角度着手。功能分析是宗教社会学中 较 早的方法论之一 , 其代表人物马林诺夫 斯基认为 , 人类在求生存的过 程中 , 经常 遭遇 到种种 困难 与 挫折 , 譬如灾害、 疾病、 伤亡等 , 其中死亡是人生 过 程中所遇到最具破 坏性的 挫折 , 宗 教信仰 多能 适 时地给予人类某些 程度的 助力 , 使 人类有 信心 生 存下去。宗教 信仰 就是植 根于 人类 的基本 需要 , 使个人摆脱其精神 上的冲 突 , 而使 社会避 免失 范 的状态
1 222 ( P59)
。李亦园认为宗教 在人类社会中扮
1232( P 33)
演的功能 至少 有三项 : 认 知、 整合与 表达
。
表达是人类对生之喜悦、 对死亡及鬼神 的恐惧 , 把
34
而不是由于社会本身的危机引起的。 类似的 结论也出 现在 1796 年白 莲教 起义 研 究中。刘广京 就湖 北省白 莲教 起义 的材料 , 说 明 无生老母与弥勒佛 在白莲 教信 仰中的 重要 , 着 重 论述这次起义中的宗教因素
1 262 ( P776- 815)
教的源流脉络。 宝卷的研究最 初是被 作为 文学来 对待 的 , 如 郑振铎 等人就认为 宝卷 是民间 文学 的一 种形式。 而周作人则以民俗学家的眼光发现了5 破 邪详辨6 中/ 无生老母0 这样 的民 间宗教 信仰 , 引 起民间 宗 教研究者对宝 卷的关 注。但是 , 宝 卷的 缺乏制 约 了当时的 研究 , 所以在 50 年代之 前 , 主 要是一 个 宝卷收集工作 , 特 别是 日本 人利用 侵华 之机在 中 国搜集了大量宝卷 , 直接造成了 50 年代后日 本成 为宝卷研究的中心 , 最 具代 表性的 是泽 田瑞穗 的 5 增补 宝卷 之研 究6 。国 内则 主 要是 以 李世 瑜 的 5 宝卷综录6 为代 表。但 是 , 一个 很奇 怪的 现象 是 宝卷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历史学者和文学研 究者 中 , 本来最有资格 进行 研究 的宗教 学者 却对此 极 为忽视。即使有宗 教学 者对宝 卷进 行研 究 , 也 多 是从历史的角度 , 解释民间宗教的源流 , 而很 少对 其内在理路、 宗教 思想进 行分 析。最近 对道教 的 善书、 功过格的研究越来越多 , 但是宝卷始终 受到 宗教学者的冷落而未能列入宗教史文献范畴。 单单从文本角度进行民间宗教研究的一 个后 果 , 便是导致/ 中国的宗教史研究者有着根深 蒂固 的- 历史学. 倾向 , 总是把宗教史看成过 去的历史 , 研究宗教史似乎就 是回 头向后 看 , 基本 上不注 意 历史上的宗教在现 代的 遗存 , 于是 很少 考虑文 献 资料与田野调查的 结合 ; 它 们只是 为了 说明某 种 历史上的现象而探 讨宗 教史0 , 所以 葛兆 光呼吁 , / 如果我们改变狭隘的宗教史观的话 , 很多资 料是 可以进人宗教史研究领域的。 , , 现存的民 俗资 料经过统计和分析 , 能 够为 我们映 证许 多古代 的 历史事 实 ; 很多在 研究 者大 脑里也 许只 是几段 抽 象史料的古代宗教 现象 , 很 可能就 在活 生生的 调 查资料中重新组合成可以理解的事实0
13 02
。日本学
者野口铁郎也强调 了白莲 教起 义的宗 教性 质 , 特 别强调了民间宗教本身在运动中所起到的动力 作 用
1 272 ( P1053- 1071)
。
从文化角度讨论 民间 宗教 运动的 论述 较少 , 但也有学者开始涉足。笔者所见刘平的博士论 文 5 文化传统 与社 会/ 叛乱0 ) ) ) 以清 代秘密 社会 为 视角6 便是一例。 该文 从民间 文化 与民间 信仰 角 度透视了清代秘密社会 ) ) ) 包括秘密宗教和秘 密 教门 ) ) ) 的文化内涵。 他认为 / 农民 运动 并不 一 定总是发生在生活最贫困、 受剥削最严 重的地区 , 也就是说 , 农民运动的起因十分复杂 , 不能用一 个 简单的公式来概括。 , , 农民叛乱广泛藉用了 他 们所处的社会的- 文化. 因素 , 尤其是- 宗教. 因素。 , , 信仰 ) ) ) 宗教迷信 外衣 加上 巫术 符咒、 五行 八卦、 气功武术等种种- 文化. 因素 , 不但为农民 变 为叛乱者架起了桥 梁 , 也使叛 乱者 在叛乱 过程 中 迸发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0 1282 。
四、 走出文本传统
研究民间宗教 , 所依 助的 文本主 要是 指档 案 和宝卷。民 间宗教比较繁盛的明清两代恰好保 留 下大量有关秘密宗 教的档 案 , 这是 明清政 府在 镇 压各种秘密宗教的 活动中 形成 的 , 其中绝 大部 分 是官方文书 , 包括 地方 督抚等 官员 的奏折 和题 本 及皇帝的谕旨等等。同时还附有大量审讯立教 传 教人员的口供记录 , 以 及某些 重大 秘密宗 教起 义 案件中 , 各教派发布的布 告、 传播 的经卷等 等
1 292
。
。
20 世纪 30 年 代 , 当时 的故 宫博 物 院整 理和 公 开 了一批档 案 , 其 中便涉 及到罗 教、 弘阳教、 林清 教 案内容。到六 七十 年代 , 台北 故宫 博物院 逐渐 公 布了所收藏的民间 宗教的 档案 , 像 美国学 者韩 书 瑞的两本著作 便主 要是根 据这 两批 档案完 成的。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 馆自成 立后 , 也 分期分 批地 公 布所藏民间宗教档案。特别是 80 年代 以来 , 许 多 学者开始从关注农民运动转到关注其中的民间 宗 教的因素 , 马西沙等 所著 5 中国民 间宗 教史6 便 主 要是根据此处档案而权威性地梳理了中国民间 宗
对中国民间宗教进行田野考察的传统一 直是 时断时续的。如前 所言 , 最 早开启 这一 传统的 是 荷兰学者格鲁特 , 他在 19 世纪末有机会到中 国东 南沿海如厦门等地进行实地考查 , 在5 中国的 宗教 体系6 中可见他对 中国 丧葬 制度的 考察 ; 在5 中 国 各教派受苦 史6 中 , 有他 对龙 华 教和 先 天教 的 仪 式、 祭祀的考察 , 许多外国学者对中国民间宗 教的 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起步的。 20 世纪 30 年 代 , 中国 一 些人 类学 家 开始 介 入民间乡土考察 , 发现 各类 民间宗 教在 许多村 落
35
结社和 城镇 里 广为 流 行。当 时发 现 的 较大 的 派 支 , 以华中、 华南 为中 心的 萧昌明 之/ 中国 宗教 哲 学研究社0 及以华 北为 中心的 张天 然之一 贯道 为 最。1947 年 , 当时还是 北京辅仁 大学人 类学研 究 所硕士研究生的李世瑜 , 对华北 62 个村庄的秘 密 宗教进行 了实地 考察 , 其中包 括黄天 道、 一贯道、 皈一道和一心天道 龙华圣 教会 等教派 , 并 于次 年 出版5 中国华北秘密宗教6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 著 作 , 它不仅提供了 一个 有关民 国时 期民间 宗教 的 最重要的文本 , 同 时也 系统实 证了 以人类 方式 研 究中国民间宗教的 可能性 , 为 后来 学者续 传此 传 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式。 但是 , 由于 种 种 原因 这 一传 统 中 断了 20 余 年。直到六 七十年代台湾学者才开始重新启用 人 类学的方法 对台 湾 的民 间宗 教 进行 了 一系 列 调 查 , 当时许多欧美 的学 者也到 台湾 和香港 进行 实 地调查 , 特 别是 对台 湾一 贯道 的调 查
1 312
于社 会 学 及 人类 学 一 定 有 很 大 的 贡 献0 1 362 ( P2) 。 今天看来 , 此类田野调查仍嫌过少 , 且这种区 域性 的考察多集中在华 北和 东南沿 海 , 能反 映中国 整 个民间宗教状况的田野调查还有待时日。 基于以上分析 , 文本 在中 国民 间宗教 史研 究 中的重要性不言自 明 , 可以 说中国 民间 宗教史 过 去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建立在以档案和宝卷为 主的 文本基础之上的 , 而人 类学 的田野 调查 所提供 的 文献似乎只是 提供了 一种 旁证 而已。而 且 , 至 今 仍难见一本文本和田野调查的良好结合的有 关中 国民间宗教的著作。个中原因有二 : 其 一 , 正 如前 言 , 文本学上的民 间宗 教研 究始终 贯彻 其中的 是 一种政治评判的价 值观 , 而 没有像 人类 学采取 价 值中立的观念。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是一 种客 观的研究态度 , 也是跨学科对话的先决 条件 , 否则 文本与田野调 查的合 流便 只是 空谈。其 二 , 文 本 学意义上的民间宗教 研究 还暗含 了一 种/ 精英 文 化0 对/ 草根文化0 根 深蒂 固的俯 视态 度。它在 分 析民间宗教的源流和教理时始终追溯的根源 是儒 释道等制度化的宗 教 , 即使 在论述 民间 宗教自 身 的变迁 时 , 仍然强 调的 是制 度化宗 教在 民间世 俗 化的结 果 , 民间宗 教的 存在 只是制 度化 宗教在 民 间延伸的结果。这实际上是在肯定制度化宗 教对 民间宗教影响的主动性和民间宗教接受外来 因素 影响的被动性。那么 , 这样一来 , 民众的主体 性何 在呢 ? 民间信仰和民众关心的中心问题又是 什么 呢 ? 明清民众为什么认可民间权威而非国家 权威 或传统权威呢 ? 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在研究民间宗 教时 到了需要换一个视 角的 时候了 , 明 清民 间宗教 的 出现/ 是一个划时代的产物 , 它与以往我们所 知道 的秘密宗教完全 不同0 。如 果我们 把明 清民间 宗 教的繁盛作为一种社会变迁中的整体文化现 象来 考虑 , 它可以说是一场宗教复兴运动 , 表现了 明清 民众试图对 眼 下所 不满 的 文化 的一 种 改变 的 尝 试。考察/ 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0 , 需要一 个/ 眼光 向下的革命0 , 在研 究民 间宗教 史的 过程中 , 除 了 文本的传统 , 还需借鉴民俗学的成果 , 并结合 人类 学田野调查的方式 , 力 图对 过去的 民众 社会进 行 / 深描0 ( thick descr iption) , / 重构变 化世 界中普 通 大众的 体验0 1 372 ( P293) , 从而 达到 对民 间宗 教更 广
。 同时 ,
董芳婉的5 台湾新兴宗教概观6 ( 1982) 和李亦园 的 5 台湾民俗信仰发展的趋势6 ( 1982) 也已注意到 台 湾其他的民间宗教结社。 中国大陆直到 80 年 代才逐 渐恢 复对 民间 宗 教的实地调查 , 其 中包 括马西 沙对 成都刘 门教 的 调查 , 林国平 对福 建三一 教的 调查 路遥对山东民间秘密宗 教的调查
1322( P 263- 280)
及
1 332
等等 , 其 中后
者的意义尤为重要 , 它可以说是继 19 世纪末美 国 公理会传 教士 博恒 理 ( D. H. Pirter ) 的 5 山东 秘 密 教派6 ( 1886) 1 342 和英国 传教士 艾约瑟 ( Joseph Ed2 kins) 的5 华北的 教派6 ( 1886)
1 352
, 20 世纪 40 年 代
李世瑜的5 现代华 北秘 密宗教6 后 , 又一部 以田 野 调查方式对华北民间宗教调查的杰作。路遥教 授 早在 60 年代领导 对义 和团调 查时 便开始 关注 华 北民间秘 密 宗教 , 在 80 年 代 曾断 断 续 续做 过 调 查 , 从 1990 年立项到 1999 年完成 , 历时 10 年 , 他 走了 70 多个县 , 对山东 300 年 民间宗教进行了 系 统全面的调查。戴逸教授曾评价说 , / 如果再不 做 调查 , 后人将 无从着 手。你独 具慧 眼 , 力肩 重任 , 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工作 , 抢救珍贵的 活资料 , 作 出 了 研 究 成 果, 为 历 史 学 补 充 重 要 的 空 白0 1332( P2) 。 吴泽霖曾对李世 瑜的 工作 寄予这 样的 期望 , / 希望类似的尝试可以推广到中国的其 他各区 , 从 各方面的报告中再 整理出 一个 综合的 结论 , 这 对
36
更深的分析 , 而不至于仅仅停留在民间宗教本 身。
参考文献 : 112 J. J. M. De Groot. Religion in Ch ina2Universism; a Key t o the Study of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1 M2 . New York, 1912. 122 秦家懿 , 孔汉思 . 中国宗教 与基督教 1 M2. 北京 : 三 联 书店 , 1990. 132陈荣捷 . 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1 M2 . 台北 : 台湾文殊出 版社 , 1987. 1 42 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 ure 1 M 2 . Chicago, 1956. 152 Yang, C. K. Religion in C hin ese Societ y: A St udy of Cont 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 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 ors1 M2 . Berkeley, 1961. 162 徐小跃 . 罗教 # 佛学 # 禅 学1 M2 . 南 京 : 江 苏人 民出 版 社 , 1999. 172马西沙 . 中 国民间 宗教 史1 M2 . 上 海 : 上 海人 民出 版 社 , 1999. 182 B. R. 威尔逊 . 教派类型学 1A2 . 宗教 与意识形态1 C2 .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7. 192 Richard Shek. Sect arian Eschtology and Violence 1 A2 . Violence in China: Essays in Cult ure and Count erculture 1 C2# New York, 1990. 1102 J . J . M . De Groot. Sect arianism and Religious Persecu 2 t ion in Ch ina1 M2# Taipei, 1903. 1112 马克斯# 韦伯 . 儒教与 道教1 M2 . 北京 : 商务印书 馆 , 1997. 1122 欧大年 . 中国民间宗教教 派研究 1 M2 . 上海 : 上海 古 籍出版社 , 1993. 1132 福井康顺 . 道教 ( 第二卷 ) 1 M2. 上海 : 上 海古籍出 版 社 , 1992. 1142 戴玄之 . 中国秘密宗教与 秘密会社 1 M2. 台北 : 台 湾 商务印书馆股份公司 , 1991. 1 152 Susan Naquin. Millenarian R ebellion in China: 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1 M2 . New Haven and London, 1976; Wang lun. s Rebellion in 1774 1M2 . New Haven and London , 1979. 1162 喻松青 . 明清白莲教研究 1 M2. 成都 : 四 川人民出 版 社 , 1987. 1172 宋光宇 . 试论/ 无生老母0 宗教信仰的一些 特质1 A2 . 中央研究院 历史 语言 研究 所集 刊1 C2 . 台北 1981, ( 52- 53) . 1182 郑志明 . 无生老母信仰溯 源1 M2 . 台北 : 文史哲出 版 社 , 1985.
1 192 中国社会与宗教1 M2 . 台北 : 学生书局 , 1986. 1 202 马西沙 , 韩秉方 . 中国民间宗教史1 M2 . 上海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1992. 1 212马克# 布洛克 . 史学家的技艺1 A2 . 周锡瑞 . 义和 团运 动的起源1 C2 . 南京 : 江苏人民出版 , 1995. 1 222 马林诺夫斯基 . 文化论1 M2 . 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 , 1967. 1232 李亦 园 . 文 化 与 信 仰 1 M2 . 台 北 : 巨流 图 书 公 司 , 1978. 1242 庄 吉发 . 从院 藏档 案谈 清 代秘 密宗 教盛 行的 原 因 1 J2 . 台湾故宫学术季刊 , 1983, ( 1- 1) . 1 252王尔敏 . 秘密宗教与秘密社 会之生态 环境及社 会功 能1 J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 1981, ( 10) . 1262 刘广京 . 从 档案 材料看 1776 年 湖北 省白莲 教起 义 的宗教因素1 A 2 . 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1 C2 . 北 京 : 中 华书局 , 1988. 1 272野口铁郎 . 关于白莲教运动性质的考察 1A2 . 明 清史 国际学术 讨论 会论 文集 1 C2 . 天 津 : 天津 人民 出 版 社 , 1982. 1 282刘平 . 文化传统与社 会/ 叛乱0 ) ) ) 以 清代秘密 社会 为视角1 Z2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博士论文 . 1 292 刘子扬 . 清代秘密宗教档案史料概述1 J2 . 历史档案 , 1986, ( 3) . 1302 葛兆 光 . 文 献、 理论 及研 究者 ) ) ) 关 于中国 宗教 史 研究1 J2 . 中国史研究 , 1995( 2) . 1 312宋光宇 . 中国秘密宗教研究 情况的介 绍 ( 一 ) 1 J2 . 汉 学研究通讯 , 1988, ( 7) . 1 322 林国平 . 福建三 一教现状 1 A2 . 蔡 少卿 . 中 国秘密 社 会概观1 C2 . 南京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1998. 1 332路遥 . 山东民间秘密教 门1 M2 . 北京 : 当代中国 出版 社 , 2000. 1 342 Porter, D. H # Secret Sects in Shan dong1 M2# The Chi 2 nese Recorder and M issionary Journal, 1886 ( 17: 1 10, 64- 73) . 1 352 Edkins, Joseph Religious Sect s in North China1 J2 . The Chinese Recorder an d M issionary Journal, 1886, ( 17: 7) . 1362 李世瑜 . 现代华北秘密宗教 ( 影印 本 ) 1 M2 . 上海 : 上 海文艺出版社 , 1990. 1 372查尔斯# 蒂利 . 重建欧洲的生活1 A2 . 蔡少卿 . 再 现过 去 : 社会史的理论视野1 C2 . 杭州 : 浙江人民出 版社 , 1988.
1 责任编辑
李平生2 37
ABSTRACTS OF MAJOR ARTICLES
The Spreading of Maitr eya Fait h in Xinj iang Ji Xian2lin ( Depart ment of Orient al Languages, Beijing Universit y) Mait reya is a Buddha dominating future in the Buddhism t radit ion, aft erwards Saviour and Beneficence Transference t hought was generat ed when it was influenced by Persia. Mait reya Fait h was apparent ly distinct from Buddhism t hought of H inayana Self- ext ricat ing and was a great t ransit ion and progress in Buddhism history. The Saviour thought cont ribut2 ed a lot for Maitreya Fait h to spread widely with a long last ing vigor in Xinjiang and, after2 wards, in inner part of China. Due to its location, Xinjiang was first ly influenced when Bud2 dhism spread east ward. According to t he det ailed investigat ion on materials got from T ochar2 ian language, Yu- Tian, Sogdian and H uine languages, we knew t hat Maitreya F aith was widely spread in Xinjiang and the most intensive areas were Qiuci and Yanqi. Mait reya played an import 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from India. P en Conversati ons about / the P rospect of Oriental Aesthet ics Studies0 Edit or. s not e: In July, 2000, more t han 70 scholars, who were from China, Japan and Korea, held a full discussion and exchanged views about t he internat ional st anding and t he st udy prospective of oriental aesthet ics in 21st century in / the first int ernat ional symposium of orient al aest hetics0 which was held in H uhhot . This symposium marked a new rise of ori2 ent al aest het ics studies in global language sphere, it init iated considerat ions of how t o relocate the oriental aest hetics in a new historical condit ion as well as other important quest ions, which deserve close at tent ion of academic circle. Reviewing t he Cent ury. s Studies of Chinese Folk Religions History Wang Qing 2de ( Nanjing Universit y) St udies of Chinese folk religions have been lasting for more t han 100 years. Of the ex2 ist ing achievements of t he studies, there are four quest ions on which most of scholars concen2 t rat e: t he concept s. definit ion of folk religions; dividing t he folk religions syst ems; the rela2 t ions between folk religions and societ y in Ming & Qing dynast y; t he field invest igat ion of folk religions. By sort ing out t he exist ing achievements we found t hat the past st udies of folk religions were over concent rat ed on the discussion of / religions. origin0 , meanwhile, t he disharmony bet ween t wo studying ways- text s st udies and field invest igat ions - seriously hindered further st udy of Chinese folk religions. It is a trend for future Chinese folk religions st udies to draw support from achievements of field invest igat ions and folklore, widen t he vi2 sion of folk religions st udy and regard t he folk religions as cultural changes. 127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1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4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