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
本文关键词: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 出处:《中国宗教》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教化 十二因缘 菩萨道 大乘佛教 佛教宗派 原始佛教 佛教传播 教理 佛教传入 教团
【摘要】:正一、教化社会是佛教的基本责任佛教创立至今已有2500多年,佛教传入中国至今也有2000多年。在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将面向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教化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戒""十善"、因果报应等教义;大乘佛教的"诸法性空""中道""唯识"及"六度"、大慈大悲的"菩萨道"等教理,不仅是佛教教团用来指导出家僧众修行的思想,也是适应社会向民众宣传、进行教化的思想。同样,在佛教流传各国、各民族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佛教宗派,也以自己的教法主张教化民众。可以说,没有这种教化,佛教不仅不能发展,也失去存在的价值。当然,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
[Abstract]:First, civilizing society is the basic responsibility of Buddhism. Buddhism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more than 2500 years, and Buddhism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It is their basic responsibility to educate the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e doctrine of "four essentials", "eight main ways", "12 karma", "five precepts" and "ten good" of primitive Buddhism and sectarian Buddhism, and so on; The teachings of Mahayana Buddhism, such as "various Dharma Xing Kong", "Middle Tao", "only knowledge" and "six degrees", and the "Bodhisattva way" with great compassion and compassion, are not only the thoughts used by the Buddhist order to guide the monks and monks in their spiritual practice. It is also to adapt the society to propagate to the populace, carry on the thought of enlightenment. Similarly, in the Buddhist spread countries, the various Buddhist sect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each nationality, also advocate to educate the populace with their own teaching method. Without such enlightenment, Buddhism would not only fail to develop, but also lose its value of being.
【作者单位】: 世界宗教研究所;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一、教化社会是佛教的基本责任佛教创立至今已有2500多年,佛教传入中国至今也有2000多年。在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将面向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教化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戒”“十善”、因果报应等教义;大乘佛教的“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琰;;简论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实施途径[J];农业考古;2010年04期
2 尤永斌;;绅士阶层与清代乡村社会教化[J];理论界;2012年11期
3 赵伟;论中国古代家庭中的社会教化[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4 田张霞;;汉代社会教化模式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仲兆宏;;晚清常州宗族与地方教育机构的社会教化[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02期
6 张雪红;;试论宋代社会教化的新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王美华;;地方官社会教化实践与唐宋时期的礼制下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陈剩勇;明代浙江:乡村社会、农家生活和社会教化[J];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9 秦海滢;明代山东妇女与社会教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秦海滢;陈小香;张敬英;;浅析传统社会教化的冲突与认同——以明代山东为中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谢长法;;祠堂及其社会教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王有英;;“三、百、千”与社会教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朱英坤;;朱熹教化思想研究[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余子侠 郑刚;千秋教化 化民成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2 王吉胜;补中国家训研究之白[N];光明日报;2003年
3 李兵 朱汉民;书院文化是中国古代大学文化的核心[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雪红;传播与转型:走向生活世界的宋代社会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淑生;宋代俗训与社会教化[D];河北大学;2006年
2 田张霞;康熙年间江南地区社会教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智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教化有效性的基础与有效社会教化的实现条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简虎;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魏娇娇;王安石社会教化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刘文瑞;王安石社会教化理论的建构及其现代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15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415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