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宋明理学与道家道教之关系

发布时间:2018-02-08 21:33

  本文关键词: 宋明理学 道家 道教 相资为用 出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宋明儒在对隋唐佛道兴盛、儒学衰微之因做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道教的心性论、本体论、生成论、修养论并将之融入儒学,使儒学更加精致和完满,促进了儒学复兴并重拾思想主导地位。与此相反,道家道教之地位却日益旁落,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做出理论调适,从宋明理学之性善论、修身论、伦理观、治世观等吸取养分,对道家道教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结果是道教走出山林,走向民间,更具普适性,但也因此渐失本真,渐趋衰微。总而言之,宋明理学与道家道教既为维护各自的道脉和学统而对抗斗争,又为发展自身理论而相互融摄,表现为互融互摄、相资为用的特点,但殊途而同归,共同推动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Abstract]:Song Mingru in the prosperity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Buddhism, Confucianism declined because of the basis of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absorption of the Taoist theory of mind, ontology, generative theory, cultivation theory and integrating Confucianism, the Confucianism more delicate and perfect, to promote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to regain the ideological leading posi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status of Taoism Taoism has been lost,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 have to make adjustment of theory, ethics from the Neo Confucianism theory of virtue, morality, and values, absorb nutrients, has exerte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aoism. The result is the out of the forest, to the folk, more universal, but also so its true, gradually decline. In short, the Neo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both for the road against tradition veins and struggle, and to develop their own theory and mutual assimilation as a fusion perturbation, mutual use characteristics, but different ways to the same, It has join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XZJ021)
【分类号】:B244;B223;B9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孙以楷;朱熹与《太极图说》[J];孔子研究;1992年03期

2 林继平;老庄思想与禅宗[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贾顺先;儒释道的融合和宋明理学的产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4 蔡方鹿;黄海德;;道教与宋代理学[J];学术月刊;1988年07期

5 王煜;宋明理学与道教[J];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4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孙以楷;回归与超越:老子与他的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6 许宁;论马一浮《老子注》中的“以佛解老”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陈徽;“以才论性”与“因情定性”——孟子性善论之致思理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8 曾维加;;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在构造及现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吴贤静,郭松;心灵环保:环境伦理的宗教向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鲍新山,张其凡;北宋名臣谢泌生平及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都鹃;李守信;;浅析道家之“道”[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苗连营;杨会永;;权利空间的拓展——农民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5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6 芦文龙;;技术的外部性探讨[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萧霁虹;;倾听自然:云南道教成因的另类解读[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8 陈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教育与现代科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刘永明;;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五兆要诀略》、《逆利占》为核心[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10 李承贵;;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的近代转型——兼论严复对传统研究方法近代转型的贡献[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7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晓峰;老子政治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齐娜;语文教学中哲学素养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伍本霞;论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宏;道家、道教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研究述要[J];河北学刊;1998年03期

2 蔡方鹿;黄海德;;道教与宋代理学[J];学术月刊;1988年07期

3 孔令宏;;宋明理学的纳道入儒与儒学的新发展[J];河北学刊;2008年01期

4 王茂;;“道学”、“理学”称名考辨[J];安徽史学;1987年01期

5 王煜;宋明理学与道教[J];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02期

6 石磊;试论道教经济思想的渊源[J];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04期

7 白奚;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8 李u&平;;试论宋明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演变[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S1期

9 刘百平;;谈道家心理[J];开放时代;1987年03期

10 李国祥;儒家与道家人学思想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鄂培;竺士敏;;宋明理学对中国现代哲学之影响[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周天庆;徐朝旭;;静、虚工夫与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学蔡清为例[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成中英;;自楚墓竹简《老子》反思道家宇宙本源论与道德行为论[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4 刘泽亮;;玄学是儒学道家化的过渡形态[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5 李霞;;生命本位与自然关怀——道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都鹃;李守信;;浅析道家之“道”[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7 李霞;;道家人生哲学的现实作用[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8 杨宏声;;道家和平思想研究的当代视界[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张广保;;老子及原始道家道论的哲学诠释[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10 何九霄;;楼观台道家养生十四诀[A];老子故里话老子(第十一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霞;“为学”与“为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张海晏;“大同”与“小康”[N];光明日报;2004年

3 郑第腾飞;科技思想语境下的道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立文;浅谈宋明理学的分系[N];光明日报;2008年

5 李明珠;道家的超越智慧[N];光明日报;2002年

6 钟肇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辛勤耕耘 推出鸿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王巧慧;道家科技思想的当代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方立天;中华文化的三大传统[N];光明日报;2004年

9 彭民权;魏晋清玄:道家的美学实践[N];光明日报;2008年

10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 牟钟鉴;“道”是不息的生命活力[N];中国民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修全;从现代科学哲学看中医身心医学[D];湖南中医学院;2001年

2 王雪;《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黄梓根;孔老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顾瑞荣;道家“大一”思想及其表达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6年

6 高深;《庄子》与《圣经》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李晓英;先秦儒道对“德”“道”的诠释[D];河南大学;2007年

8 梅珍生;晚周礼的文质论[D];武汉大学;2003年

9 陈瑞波;孙奇逢理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许建平;李贽思想演变史[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勇;南北朝形神之辩与先秦道家[D];安徽大学;2005年

2 曹梅芝;庄子思想的终极关怀精神[D];河南大学;2009年

3 米小蓉;道家生态智慧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项梅;庄子死观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文礼;《老子河上公章句》诠释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广友;陶渊明的性情说[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廖静梅;庄子生命哲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8 王洋;道家诗意人生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大学;2008年

9 夏绍熙;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的初步比较[D];西北大学;2006年

10 秦初阳;说不可说之“道”[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96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496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1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