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十善”的现代伦理意蕴
发布时间:2018-02-24 08:33
本文关键词: 五戒 十善 伦理 出处:《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崇尚自由与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渐渐地融入国人的思想维度,这种思潮引发人们对“破旧立新”的渴望,当中也包括中国人固有的伦理精神和传统的道德规范。然而,社会道德却同时陷入另一个困境:在尚未确保能够建立稳定合理的社会道德新秩序的状况下,盲目打倒传统道德文化,造成人心浮躁与伦理失范。中国社会固有伦理的凝聚力正在消解,与此同时,公众道德滑坡现象愈来愈严重,以致造成许多社会问题。而面对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包括“五戒十善”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被认为是糟粕而彻底否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严肃的态度,从现代伦理的层面,对现代诸多失德现象进行分析,追问失德现象发生的根源,并以“五戒十善”作为对治系列道德问题的可能方案,挖掘其在恢复传统社会伦理方面的有效性与普世意义。 人类社会的伦理问题作为哲学的重要范畴,理所当然地被古今中外许多哲人关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哲学家们对伦理生活与伦理行为有着不同的视域与主张,然而,对伦理的基本问题的看法却大同小异,这些基本问题大多与道德的“实然”与“应然”有关,主要表现在何种现象是道德的,何种现象是不道德的,哪些行为反映出普遍的道德状况,哪些行为应当被禁止或应当被提倡。“五戒十善”便是关于“不当为”与“当为”的伦理基本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确实,伦理学家们通常努力地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伦理现象,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维系社会伦理的本真状态,即伦理精神在应用层面上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历史的经验表明,人类社会的历史有多长,伦理的内在传承就有多长。所以,发扬传统伦理的优秀部分与有效成分,阐述和延续人类伦理的核心内涵与普世价值,才是现代社会伦理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当务之急。 儒释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学说在实践论的意义上皆提倡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基本方法,即规范个体的道德行为与营造社会的伦理氛围。儒家以《弟子规》为基础,践行自己的伦理学说;道家以《太上感应篇》为基础,践行自己的伦理主张;佛家以《十善业道经》为基础,践行自己的伦理教诫。三者的总纲领始终没有离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范围,这个范围使得传统的伦理思想在普世意义上达成了基本共识。而现代社会五花八门的伦理规范,自以为摆脱了传统的“教条”,却很不幸地陷入“自己的教条”:它们一方面勉强维持着正在被改写的、即将崩溃的社会伦理秩序,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觉地使得社会伦理关系更加混乱,其在现实性上已经背离了伦理的基本精神。现前混乱的伦理秩序对伦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现成的伦理无秩序现象进行归纳分类,提出整治失范现象的合理性方案,使社会伦理恢复有序状态。 面对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诸多伦理问题,佛家提出“五戒十善”的修正方法,即从外在规范与内在德性的双重向度根治社会的伦理问题,它既是佛教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佛家所说的“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所说的“十善”,通常被分为“身三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四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三业”:不贪、不w嫛⒉怀铡!笆啤崩锏摹吧砣怠薄ⅰ坝锼囊怠庇搿拔褰洹崩锏摹八男越洹,
本文编号:1529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529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