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言与诗学
本文关键词: 谶言 诗谶 诗学 神秘性解释 文学想象 创作拘谨 出处:《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谶言被认为是对未来的预见和宣告,其实它更多的是属于后人对过去文本所作的解释。这类作品开始并没有预示将来一定会发生什么事件,只不过后来发生的某种事件恰好可以与作品的内容互相对应,于是就被反推它们是有预兆性质的谶言。这种谶言思维使相当一部分诗歌变成了"诗谶",而谶言思维又更加广泛地影响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诗言志、诗歌可以感天动地、亡国之音哀以思诸说,其中皆有谶言说的影子。谶言说充满丰富的想象,这为文学创作带来自由。同时,谶言说借附会以彰显天戒,教训人事,使人们产生畏惧之心,从而让作者感到有语言规避的必要,由此造成诗歌创作中的拘忌现象,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创作自由。
[Abstract]:The prophecy is considered to be a foresight and a declaration of the future. In fact, it is more of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s of the past made by later generations. This kind of work does not begin to foreshadow what is bound to happen in the future. It's just that something happens to happen to correspond to the content of the work, So they were turned back into prophetic prophecies. This kind of prophecy thinking turned quite a part of poetry into a "poem prophecy," and the prophecy thought affected literary cre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more broadly. There is a shadow of prophecy. Prophecy is full of imagination, which brings freedom to literary creation. At the same time, prophecy will bring freedom to literature creation. At the same time, prophecy will show the heavenly precepts, teach personnel, and make people feel afraid. Therefore, the author feels the necessity of language evasion, which leads to the restraint in poetry creation,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restrains the freedom of crea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文学批评自由释义传统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07JJD751077)前期成果之一
【分类号】:B22;I207.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杜丽萍;;秦七黄九谪居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3 刘嘉伟;丛国巍;;^褪枰庀筇轿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5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张晓宁;;稼轩词题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张忠纲;;说“诗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薛泉;娱宾遣兴的词体观念与宋人词选的兴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王开春;南宋的雅词理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相雨;;论管同的思想与文学创作[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曹虹;;清代帝王训诰与文统理念——桐城派开宗传衍背景的一个考察[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兵;;探析清廷学术宗尚对桐城派文论及其选本实践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相雨;;论“桐城三祖”的作文之“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唐红炬;;试论方苞散文中的“义”与“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芳;;南越巫术信仰初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向峰;;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西游记》的艺术表现新论[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10 彭国忠;;唐五代北宋绘画与词[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符继成;走向南宋:“贺周”词与北宋后期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屏;两宋词雅化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毛德胜;苏洵古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易萍;厉鹗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海华;稼轩词沉郁顿挫风格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桂珊;况周颐词作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9 张建瑞;清真范式与梦窗范式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韩志;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朝文;;生命体验诗学论纲[J];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2 王升云;试析梁启超诗学的启蒙主题[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归青;中古诗学分期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张学昕;格非《人面桃花》的诗学[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2期
5 章桉;;“诗可以怨”反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6 金松林;;现代语境下的浪漫灵知——海子诗学探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海男;;亲爱的马莉和她的诗学符号[J];名作欣赏;2011年04期
8 张闳;读耿占春的《隐喻》[J];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04期
9 王家康;论废名的诗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10 姚朝文;生命体验诗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宝生;;诗学的起源和形态[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子张;;学科建设与新诗学之学科化[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林喜杰;;仰望的风筝——以王夫刚的诗学状态为例[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翁文娴;;论“字思维”的前卫能力[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陈爱中;;闻一多新诗学困境的语言学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吴艳;;闻一多诗学的“多元意识”[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7 卢桢;罗振亚;;“城市诗学”理论范式的构筑——评张林杰《都市环境中的20世纪30年代诗歌》[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8 高小康;;文学想象与文化群落的身份冲突[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戴冠青;李小斌;;在文学想象中演绎闽南文化心理——对闽南民间故事的一种研究[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周唯一;;王船山“兴观群怨”诗学体系探微[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有富 南京大学;竺可桢的诗学修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卢桢;构建女性的灵魂诗学[N];文艺报;2011年
3 党盛源;文化的与诗学的[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胡长乐(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诗学奇峰上的幽境俯看[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5 陈超;令人欢愉的诗学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蒋春红;中外诗学的碰撞融合[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杨义;李杜诗学的当代价值[N];中国文化报;2001年
8 罗昌智;诗学视野中的长篇小说[N];文艺报;2003年
9 沐之;深度与趣味[N];文艺报;2003年
10 向成国;生命神性与文化生命诗学的建构[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唐一方;范伯子的诗学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汪云霞;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D];武汉大学;2005年
5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高迎刚;马一浮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李奇志;论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诗客;汉语新诗中祖国母亲隐喻的多维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冯文坤;“自然”思微与诗学再识[D];苏州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峰;王夫之诗学与叶燮诗学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2 封万超;春墨写性灵[D];山东大学;2005年
3 黄文辉;穆旦诗学论[D];暨南大学;2001年
4 张如波;中国品质的现代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强;论九叶派诗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玉杰;陶渊明诗歌的“静穆”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丹;从诗学视角管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宋涛;楚辞意象与楚辞诗学[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9 吾斯曼·居买;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歌词的韵律特点[D];新疆大学;2007年
10 米玛;藏族影射技法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D];西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30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530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