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为友谊的比赛”——从陈垣与胡适的争论说到早期中国佛教史研究的现代典范
本文选题:胡适 切入点:陈垣 出处:《历史研究》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33年胡适与陈垣关于《四十二章经》和《理惑论》译述时代的争论,虽然没有最终结果,但争论中提出的研究方法问题非常重要。通过追溯现代学术史上胡适与陈垣的这一争论,以及中外学界有关《理惑论》和《四十二章经》问题的研究,叙述西洋和东洋的佛教史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在20世纪上半叶如何影响中国学界,并揭示中国学界如何回应这些问题与方法,逐渐形成有关佛教史的现代研究进路,由此可以探讨现代中国学术界有关早期中国佛教史研究方法与研究典范的形成。
[Abstract]:In 1933, Hu Shi and Chen Yuan had a dispute about the era of translation of the < 42 Sutra] and the Theory of reason, although there was no final result. However, the research method raised in the debate is very important. By tracing back to the dispute between Hu Shi and Chen Yuan in the modern academic history,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heory of reason and chapter 42 in Chinese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narrates the consciousnes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Buddhist history of the West and the East, how to influence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and how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respond to these questions and methods, and gradually form a modern research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From this, we can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models of the early 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in moder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分类号】:B948;K2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俞伟超;;东汉佛教图像考[J];文物;198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军;;省界 业界 政治——20世纪20年代胡适与安徽省教育厅长的选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3 冀爱莲;郭炳通;;胡适海外汉学观研究[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4 陈丽;;偶尔露峥嵘——权力话语理论与胡适译《最后一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童庆炳;;回归文学经典的“教”与“学”——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李晓梅;;孙皓大杀大臣和宗室的原因及加强集权的措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徐希军;;学术、人事与私德:陈独秀被免除北大文科学长论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林齐模;顾建娣;;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经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魏俊杰;;略论严耕望的治史特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10 马爱民;;邺下佛学之盛和北朝、隋唐的安阳佛寺武僧武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四龙;;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孙金燕;;“如何 再短一点”——评洛夫的诗《昙花》兼谈小诗[A];洛夫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周永卫;;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何志国;;孔望山佛像与佛神模式[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郑红莉;;汉代画像石所见“象图”再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何志国;;汉晋佛像研究综述及展望[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洪甫;;从中外交通、佛事遗迹看孔望山造象产生的背景[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册)[C];1981年
8 夏雷鸣;;从OI卢文文书看鄯善国僧人的社会生活——兼谈晚唐至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发端[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霍巍;;中心与边缘:汉文化的扩张与变异——以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画像石刻为例[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尚永琪;;3~6世纪僧人的流动与地理视阈的拓展[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6 邓文;雷震与战后台湾社会运动[D];武汉大学;2010年
7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李慧;佛教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敏;唐代佛教人物画创作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王军;淮北市宗教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岳山;《努力周报》时评专栏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沈氏雪娥(释幸莲);《坛经》无相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玉和;“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主张中的战与和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2 房列曙;胡适与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3 史义银;;胡适及其《南游杂忆》[J];百年潮;2004年05期
4 杜春和;;胡适家书选(续)[J];安徽史学;1989年03期
5 何善川;评胡适的“好政府主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陈学峰;胡适“苦撑待变”思想浅析[J];历史教学;2000年04期
7 李传玺;;胡适什么时候首次见蒋介石?[J];招商周刊;2008年21期
8 ;胡适:再谈五四运动[J];中华儿女(青联版);2009年05期
9 李传玺;;打动美国:胡适在抗战初期的民间外交[J];纵横;2010年08期
10 李传玺;;低调胡适为抗日甘做过河卒子[J];东北之窗;2010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玉和;;评胡适的“五鬼论”[A];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C];1991年
2 李腊生;詹爱霞;;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文化转型——以丧葬礼仪改革为例[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3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吴小玮;;庚款留美生的留学生活及其影响——以胡适、吴宓为中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太原;;九一八事变以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例[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鹏程;;“问题与主义”论争——冲突中的友谊与分道剖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7 王法周;;胡适的新文化启蒙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8 程美东;;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人——以胡适、周作人、陈寅恪、范文澜为例[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9 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10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正中;胡适反唇相讥蒋介石[N];人民政协报;2001年
2 饶武;小卒胡适[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王锡荣;宋庆龄冤枉胡适?[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龚育之;胡绳晚年论胡适(中)[N];学习时报;2002年
5 张晓唯;赵元任与胡适[N];团结报;2000年
6 陈漱渝;胡适反对蒋介石在台湾的三连任[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孙玉蓉;瞿秋白与胡适的交往[N];团结报;2001年
8 刘宜庆;“中研院”的往事和随想[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李友唐;宋庆龄将胡适开除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N];中国档案报;2001年
10 □耿云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报驻京记者卢嵘 采访/整理;胡适和傅斯年:两枚“过河卒子”[N];南方周末;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曹建坤;1945-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与自由主义势力的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孔祥宇;《现代评论》与中国政治[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5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6 唐小兵;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艳;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D];浙江大学;2005年
8 徐希军;理想主义:胡适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2 刘美忠;五四时期胡适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论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风华;自由的平台——《努力周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全健;五四时期胡适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肖艳;再造政府之梦[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谦;五四时期的胡适与马克思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沛生;近代国语运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妍;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胡晓芳;五四白话文运动主将的近代白话报刊实践(1903—1909)[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传富;论1929-1931年新月派自由主义政治思想[D];河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76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57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