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中国公共外交
本文选题:道教 切入点:中国 出处:《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道教与中国公共外交的关系问题很少引人注意和重视。而实际上,道教在中国公共外交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首先,道教可以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提供思想资源。其次,道教可为中国公共外交提供平台和通道。其三,道教国际交流活动本身可以体现中国国家形象。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m and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attracted littl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In fact, Taoism has a unique position and role in China's public diplomacy.First, Taoism can provide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diplomatic concept of a harmonious world.Secondly, Taoism can provide a platform and channel for China's public diplomacy.Third,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Taoism itself can reflect the image of China.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道教与中国对外战略》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号:2013M531134
【分类号】:D822;B9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继禹;和谐社会:道教的人生祈愿[J];中国道教;2005年02期
2 曹剑波;道教生态思想探微[J];中国道教;2005年03期
3 李金章;;国家形象的建设与中国公共外交——在第五届全国青年国际问题研讨会上的讲话[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4 贺潇潇;;“中国已经进入公共外交时代”——赵启正谈如何开展公共外交[J];对外传播;2009年12期
5 郑琢;;任法融会长出席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第八届大会[J];中国道教;2006年05期
6 冯鹤;;任法融会长出席第三届世界和传统宗教领袖大会[J];中国道教;2009年04期
7 ;道教圣地武当山成“海峡两岸交流基地”[J];中国道教;2010年06期
8 尹志华;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道教的环保观[J];中国宗教;200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济伟;;浅析老子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方法[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吴前进;;国际秩序转型中的软实力与公共外交[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2期
3 马轶男;常丽娟;;陶渊明诗文中的“性”字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4期
4 张海英;;论先秦道家的鬼神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梁辉成;;道家哲学思想的偏离与回归——从魏晋玄学到初唐重玄学[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6 安生;;论《老子》“自然无为”的批判性美学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3期
7 由兴波;梁艳;;国学的现代价值探析[J];长白学刊;2014年03期
8 陈雄;;论魏晋玄学的逻辑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9 钟敬东;;梭罗《瓦尔登湖》的审美观照[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10 张业康;;“舍”“摄”“入”“夺”“即”——方以智的“十错”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葛辉;;曹雪芹佚文绘画自然美学思想研究[A];江苏省美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2 葛辉;;曹雪芹佚文自然美学思想研究[A];红楼文苑(2013年第4期)[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海涛;中国古代政治法思想萌芽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龙行年;武当武术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艳珊;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 陈屹;王夫之人性生成哲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6 井米兰;韩国三国末期至高丽初期石刻词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永亮;马一浮儒佛会通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葛辉;老子美学思想史前期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9 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认知解释[D];浙江大学;2012年
10 王晓茹;舞蹈教育的“成人”价值[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庆艳;绿色行动者的主体自觉何以可能:高校教育的绿色理念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玉驹;中学作文课堂生态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闫恒;制约皇权的神学—董仲舒宗教与政治思想浅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蓉;隋唐扬州诗意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徐汉相;郭象独化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钱黎敏;《老子》之“俗”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何瑞娟;味:作为传统文学阅读理论类型的存在[D];北京大学;2011年
8 程佩;北宋张商英护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延;庄子的诸子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李圣传;文化诗学本土性探源[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峰;;于无为处见有为——评《道教科学思想发凡》[J];中国道教;2006年02期
2 孙浩然;;道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02期
3 尹志华;;道教文化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宗教;2006年09期
4 冯今源;;认识道教·序言[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04期
5 尹志华;;弘扬道教优良传统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宗教;2007年07期
6 江妍;陶莉;;中国道教文化与旅游[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5期
7 胡锐;;道教旅游文化与道教文化旅游辨析[J];宗教学研究;2008年04期
8 卿希泰;;我和道教文化研究——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而作[J];宗教学研究;2008年04期
9 黄永锋;;道教服食的技术哲学意蕴[J];哲学动态;2008年01期
10 盖建民;朱展炎;;生道合参与世化,老骥伏枥犹壮年——《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读后[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卿希泰;;试论道教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张应超;;新世纪中发扬光大道教文化的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张金涛;柔弱;;新世纪道教前途走向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冯可珠;;二十一世纪道教如何立足社会[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应超;;简论道教教义与道教承传及其和当代社会相适应[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盖建民;;从道教生命哲学看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7 李刚;;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8 李似珍;;道教网络建设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李刚;;二十一世纪道教文化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谢聪辉;;道教与台湾家庭的关系[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洁民 刘月霞 侯志华;道教的生死智慧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N];中国民族报;2004年
2 陈永革;共谈道教与构建社会和谐[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世辉;传播道教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曾东平 袁敏;走进道教文化节[N];四川日报;2004年
5 记者 何晓蓉 赖晓莉 实习记者 侯利强;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隆重开幕[N];成都日报;2006年
6 周高德;琼楼玉宇:道教文化的载体[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国风;道教与文学艺术[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黄冬 王渡生;道教文化在成都: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9 吴健礼;漫话古代巫术道教与苯教文化的对比和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10 张广艳;道教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现代价值[N];中国民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闵丽;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袁瑾;汉传佛教瑜伽焰口与全真道教铁罐施食仪式音乐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张子建;不二法门本体论视野下的道教、藏传佛教修行原理钩沉[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香凤;龙虎山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笛;道教文化在土家族丧葬绘画中的体现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3 苌乾坤;安徽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杜莹;中国古代道教科技文献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5 李西林;鄂西清太坪镇道教文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6 黄欣;敦煌道教类书文献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7 王梦s,
本文编号:1706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706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