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修行的科学诠释问题——以《楞严经》与道教内丹学之关联为例
本文选题:楞严经 + 道教内丹学 ; 参考:《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05期
【摘要】:《楞严经》自唐代"译出"之后,在以注疏为主要形式的经典诠释推动下,逐渐流行并成为中国佛教至为重要的经典之一。诠释学视域下《楞严经》之流行及其效应,反映了此经对佛、儒、道三家的影响。本文拟对《楞严经》与道教内丹学的关系进行思想史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佛教经典诠释的"科学诠释"问题。
[Abstract]:The Shurangyan Sutra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riptures in Chinese Buddhism since its translation in Ta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the popularity and effect of the Shurangama Sutra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Sutra on the three schools of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is paper intend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urangyan Sutra and the Taoist inner Dan study, and on this basis, discusses the issue of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classics.
【作者单位】: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宗教研究所;
【分类号】:B948;B9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夏志前;;《楞严》之诤与晚明佛教——以《楞严经》的诠释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昌舒;;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沈氏雪娥;;《坛经》版本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温永明;;皎然与牛头禅[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4 龙先东;宗杲看话禅初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王志鹏;;从敦煌歌辞看唐代敦煌地区禅宗的流传与发展[J];敦煌研究;2005年06期
6 邱世鸿;狂草与中国“酒神精神”——以怀素为例论中国书法艺术的主体精神[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焦珊;;论禅宗境界的审美特征及其人文精神[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8 伏俊琏;;胡适敦煌学研究的思维理路——纪念胡适诞辰120周年[J];敦煌研究;2013年02期
9 韩传强;;走近北宗——以北宗的概念、传承及禅法为考察中心[J];佛学研究;2011年00期
10 周黄琴;;神圣帷幕的回落——论《庄子》与禅宗的世间解脱[J];船山学刊;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段新龙;《楞严经》如来藏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增辉;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永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7 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严金东;自得: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个案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杨芬霞;中唐诗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新苗;屠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若铭;马祖道一禅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张业峰;宗密“和会”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罗福明;虚云大师禅学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杰群;《金刚经》离相无住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绿琴;“天台宗玉泉系”考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胡蓓璐;关于开展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践案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温晓敏;佛教与晚明传奇[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艳;方干与佛教[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卢晓;嵩山少林禅武文化的商业传播[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10 黄琴;试论南宗禅修模式的演变历史及其原因和特点[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延;《楞严经》真伪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03期
2 荆三隆;《楞严经》色阴十禅境探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马忠庚;从科学史角度证伪《楞严经》[J];学术论坛;2005年02期
4 夏志前;;《楞严》之诤与晚明佛教——以《楞严经》的诠释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07年03期
5 王彦明;;《楞严经疏解蒙钞》的文献学价值[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6 韩钟万;《楞严经》在韩、中、日三国的流传及歧见[J];佛学研究;1994年00期
7 李富华;关于《楞严经》的几个问题[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3期
8 吴言生;楞严三昧印禅心——续论《楞严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J];唐都学刊;1999年02期
9 周群;;晚明文士与《楞严经》[J];江海学刊;2013年06期
10 龙延;《楞严经》真伪考辨[J];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南怀瑾;;宇宙人生真理之探原——《楞严经大义今释》序[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黄国光;元写本《楞严经》评[N];中国文物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朱凯;走近宫廷内的“神佛世界”[N];南京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煜;王安石与佛教[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晓涛;从《楞严经》的真伪辨析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程[D];西南大学;2008年
2 程思;《楞严经》之生死哲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冬梅;《楞严经》文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丽婷;王安石与《维摩经》、《楞严经》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言静;试论李贽“童心说”及其思想渊源[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35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835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