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永明文人的佛教实践
本文选题:永明 + 文人 ; 参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六朝文人接受佛教,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与语言文辞上,他们还非常重视佛教实践活动,这在永明文人集团内表现得尤为突出。永明文人佛教实践之活动方式主要表现为交游名僧、参与佛事、践行教义和辩护佛理。而佛教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成为佛教影响永明文人之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础。
[Abstract]:The acceptance of Buddhism by scholars in the six dynastie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ir ideas and language, but also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which wa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the Yongming literati group. The activities of the Buddhist practice of Yongming literati are mainly represented by making friends with famous monks, participating in Buddhism, practicing doctrine and defending Buddhism. The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of Buddhist practi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Buddhism to influence the ideology and literary creation of Yongming literati.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佛经中的文论关键词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I206.3;B9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文强;;东晋南朝士人与佛教之关系浅析[J];宗教学研究;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燕;近五十年来沈约文学思想研究评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刘跃进;;《玉海·艺文》的特色及其价值[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叶枫宇;论南朝风习对沈约艳情诗创作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柏俊才;;“竟陵八友”与齐梁文学的新变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冉耀斌;沈丽敏;;吴镇诗歌声律学发微[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李雨恒;;清朱乾《乐府正义》声义观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蔡平;;永明诗学声美论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熊清元;陈志平;;《中国文学编年史·两晋南北朝卷》齐梁部份的若干问题(续)[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徐国荣,杨艳华;论汉魏六朝连珠体的演变与文学发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杨满仁;;南朝士人知识结构考:以沈约为例[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2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4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林大志;四萧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6 韦春喜;宋前咏史诗史[D];山东大学;2005年
7 曾智安;清商曲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韩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柏俊才;“竟陵八友”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向回;乐府诗本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潇;跨三朝政治的文人与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闵慧;沈约乐府诗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杨化坤;邢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闫丽培;饮士·狂士·隐士—酒与魏晋审美观念生成之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红艳;“永明体”理论探索[D];江南大学;2011年
6 徐波;中国古代芭蕉题材的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小虎;南朝文人乐府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晓红;南朝诗歌中的佛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章艳丽;沈约文学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韦春喜;汉魏六朝咏史诗试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多元共生的时代——试论四十年代的文人集团[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扈耕田;;明代洛阳文人集团补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刘向斌;;试论汉初文人集团的地域成因[J];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4 赵红菊;;略论南朝文人集团对咏物诗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孙光;;竹林七贤的文人集团属性[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6 黄澄华;;裴子野集团与梁武帝之关系[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黄澄华;;也论裴子野文人集团古朴典雅的诗歌创作风格[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李中华;从“三曹七子”到“二十四友”──试论魏晋文人集团与文学精神的演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9 马东瑶;;诗意的交流——论苏门文人集团的唱酬之作[J];文学前沿;2004年01期
10 张爱波;;西晋“二十四友”集团交游方式探析[J];民俗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陇菲;;经说·经传·经变 再说“变文”之“变”[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何红艳;;汉译佛典与杜诗语汇[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3 吴相洲;;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立;;古代小说母题与佛经文学比较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5 沈卫威;;从《新青年》到《新潮》——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6 姜剑云;王岩峻;;谢灵运对涅i梅鹦缘娜鲜队胧拇醋鱗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周瓒;个人性·反抗·美艺术的秘密之花[N];中国妇女报;2001年
2 文跃;刘跃进:江南的开发及其文学的发轫[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陈尚君;传叙文学:人性真相的叙述[N];文汇报;2006年
4 诺布旺丹 《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图登君乃:一次永远擦肩而过的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邸晓平;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林魁;《广弘明集》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杨芬霞;中唐诗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阳兴;咒语、图象与法术[D];复旦大学;2008年
5 李大伟;佛音缭绕的六朝文学[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7 刘惠卿;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母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志远;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玉兰;唐代诗僧文学批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姚晓菲;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丹;唐前文人集团与赋的沿革流变关系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书荣;地域文化与洛阳钱幕文人集团唱和诗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3 刘磊;北宋洛阳钱幕文人集团与诗文革新[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任慧;邺下文人集团[D];河北大学;2004年
5 余何;渌水亭文人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阿如娜;乌拉特高僧罗卜桑丹毕坚赞所著藏文传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方静;陈后主文人集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卢琦;南朝游宴之风与咏物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姜东波;竟陵八友交游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10 罗建胜;邺下文人集团之文学创作[D];华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2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84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