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基督新教在华传教运动女性化原因探析
本文选题:基督教 + 传教运动 ; 参考:《求索》2013年07期
【摘要】:早期新教在华传教运动以男传教士为主力,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来华女传教士增加,逐渐超过男传教士,传教运动呈现女性化趋势,女传教士成为近代中国传教运动的主力。究其原因,与西方国家1 9世纪下半叶起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演变分不开,与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剧变相联系,同时也与女传教士在宣教事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息息相关。这些变化客观上为西方传教士,尤其是女传教士来华传教创造了机会。
[Abstract]:The early Protestant missionary movement in China was dominated by male missionaries. After the 1960s and 1970s, the number of female missionaries in China increased, gradually surpassing that of male missionaries, and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showed a trend of feminization. The female missionaries became the main force of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The reason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evolution of domestic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are related to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 during this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portance of women missionaries in the mission. These changes created an opportunity for Western missionaries, especially women missionaries, to preach in China.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K25;B9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明;刘路;;中国基督教传媒领袖张雪岩与《田家半月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戴鞍钢;;近代中韩民教关系比较研究[J];韩国研究论丛;2001年00期
3 王爱菊;革命时期闽西地区的共产党与基督教[J];福建党史月刊;2004年S1期
4 杨清芝;;晚清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出版事业[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王小明;;拜上帝会的宗教思想与民间信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张利民;;首次发现的《华北月报》与华北一词的滥觞[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08期
7 王海鹏;;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与鸦片陋俗的纠葛与分离[J];天府新论;2008年04期
8 王云祥;王亚云;;“天国”的误读——试谈洪秀全思想中对基督教“天国”的理解[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9 董虹;;基督教在中国的身体规训——以太平天国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10 姜异新;;五四时期陈独秀“革命”思维辨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铭;;论马赖与天主教在广西的传播[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2 王立诚;;沪江大学与近代商科教育[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3 俞政;;严复的宗教思想[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4 马自毅;;简论近代中国主权意识的萌生和发展[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5 许方宁;;评马赖之死[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6 何岩巍;;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冲突的根源与意义——以直隶两次民教冲突为例兼与赵世瑜商榷[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7 熊月之;;开埠初期上海文人生活写照——介绍台湾未刊王韬日记[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8 汪敬虞;;从唐氏三兄弟的历史看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9 宋淑敏;;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秦和平;;清季四川民众敌视天主教的历史考察[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鸣;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N];南方周末;2007年
2 鲁东大学历史系 胡瑞琴;近代来华传教士对孔子的认同[N];光明日报;2007年
3 章开沅 刘家峰;如何看待近代历史上的教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4 本报记者 刘波;“如果五四时期能开始得更早一点”[N];经济观察报;2007年
5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N];经济观察报;2008年
6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章开沅;正确评价太平天国的几个问题[N];北京日报;2007年
7 周兴梁;二十年代初期国共两党成员指导进行的“非基督教运动”[N];团结报;2000年
8 杨苏青 吴青青;洪仁s曈搿白收缕盵N];中国档案报;2004年
9 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文化学系 李灵玢;康有为向海外传播孔教的思想及其活动[N];光明日报;2010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晓阳;丁立美与中华学生立志传道团[N];团结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广军;西教知识的传播与晚清士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建明;近代基督教在华西地区文字事工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胡素萍;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D];中山大学;2006年
4 闫超;东北沦陷时期宗教状况与教化统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吴巍巍;真实与扭曲[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林;近代福建基督教图书出版事业之研究(1842—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振国;拒斥与吸纳:天主教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应对[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兰娟;清末民国年间(1900-1949)广州的基督教慈善事业[D];暨南大学;2005年
2 汪进春;基督教与新生活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程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庆明;浅析曾纪泽的西方文化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林广荣;晚清广东教案新探[D];暨南大学;2008年
6 王智玲;传教士: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韩丽红;美国传教士在晚清中美关系中的角色研究(1830-1860年)[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许丹;艰难的起步——晚清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原因初探[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9 赵秀峰;多元与保守[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杨俊杰;晚清民夷冲突探析(1842-1900)[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67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867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