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岩石艺术的萨满教起源假说辨析

发布时间:2018-05-14 04:19

  本文选题:岩石艺术 + 萨满教 ; 参考:《民族艺术》2015年04期


【摘要】:岩石艺术的萨满教起源假说所依据的方法论,是民族志类推和神经心理学模式。前者将岩石艺术图像和现代民族志研究成果加以平行比较,相互印证;后者则认为岩石艺术中的许多图像来自于萨满式迷幻状态中产生的内视现象。此种假说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使得岩石艺术研究出现了泛萨满教趋势。质疑派从方法论和语义学方面攻击这种假说的可靠性,使萨满教起源假说不得不重新回到"假说"的位置上。两派的争议体现了岩石艺术研究的复杂性。
[Abstract]:The methodology based on the shamanistic origin hypothesis of rock art is ethnography analogy and neuropsychological model. The former compares the image of rock art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odern ethnography and verifies each other, while the latter thinks that many images in rock art come from the phenomenon of inner vision produced by shamanism. This hypothesis attracts a large number of followers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makes the research of rock art appear the trend of pan-shamanism. The skeptics attacked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hypothesis from methodology and semantics, which forced the shamanistic origin hypothesis to return to the position of "hypothesis".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two schools reflects the complexity of rock art research.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11&ZD18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205;B9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户晓辉;萨满教的起源与西伯利亚的岩画[J];西域研究;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小莉;清代满族萨满教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民;民族志方法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J];思想战线;2005年05期

2 康敏;民族志与“我”和“我的叙述”——以刘新《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的谱系》为例[J];思想战线;2005年01期

3 段峰;刘汇明;;民族志与翻译:翻译研究的人类学视野[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麻国庆;;民族志经验反思[J];思想战线;2006年02期

5 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高丙中;;中国社会科学需要培育扎实的民族志基本功[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2期

7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8 杨民康;;描述与阐释:音乐民族志描写的方法论取向[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王建新;;宗教民族志的视角、理论范式和方法——现代人类学研究诠释[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王珏;;《一条螺旋形的道路——留声机是如何改变了民族志》书评[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小军;;民族志方法论的互补性[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戚晓萍;;论民族志方法与“花儿”研究[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4 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戈怡;博物馆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唐红丽;到海外研究一个“真实的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刘秀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走进人类学的新田野:互联网民族志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孙妙凝;中国人类学民族志写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刘苏里;《变革》:一个典范文本的产生[N];江淮时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妮妮;民族志视域下的校长行为逻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2 陆橙;浅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D];云南大学;2013年

3 王旭升;电视与西北乡村社会日常生活[D];兰州大学;2009年

4 翟淑平;饭局:共餐的延续[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樊水科;乡村仪式传播与乡民生活世界[D];兰州大学;2007年

6 刘立;电视·头面人物·博物馆—传播媒介与拢嘎寨的日常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程洁;论戴维·莫利民族志受众理论及其在我国学界与业界的研究现状和启示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8 陈瑶;电视与屯堡社会[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86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886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b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