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宗教文化模式及其现代意义
本文选题:东亚宗教 + 儒佛道 ; 参考:《探索与争鸣》2013年04期
【摘要】:东亚宗教受儒、佛、道三大文化圈影响,形成多元通和模式。有四大特色:第一,多样性的和谐;第二,重礼义道德,德以济世行善为教规之首;第三,主体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第四,人道与神道并重,人文理性居主导地位。发扬这一传统,有益于保持东亚的和平、安宁,并推动世界宗教文明对话。
[Abstract]:East Asian religions are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forming multiple modes of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four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e harmony of diversity; second, emphasizing the morality of courtesy and righteousness, the first rule of morality is to do good for the world; third, subjectivity and diversity, nationality and openness are combined; fourth, both humanity and Shinto are emphasized equally. Humanism is dominant. Carrying forward this tradition is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peace and tranquillity in East Asia and promoting dialogue among world religious civilizations.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分类号】:B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尤小立;“读经”讨论的思想史研究——以1935年《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为例[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4 沈跃春;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史上悖论问题的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张国忠,张树卿;试论多元文化的理念与先进文化的内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包万超;;儒教与新教:百年宪政建设的本土情结与文化抵抗[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2期
7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张志刚;;共建和谐世界的中国文化资源——我国前辈学者探索成果评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汤一介;;儒学与经典诠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苏亦工;;王不必大:从瑞士联邦制探讨中西共同的价值观[J];比较法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滨;;和谐社会的哲学意蕴[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陈卫平;;“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冯羽;;林语堂研究的跨文化视角——兼论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仰之旅”[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4 郭齐勇;;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5 蒋功成;;种群思想——超越唯实论与唯名论的论争[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牟钟鉴;;从比较宗教学的视野看中国宗教文化模式[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7 王文兵;;毛泽东的思维结构及其内在张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读后感[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8 苏亦工;;开国前后的民主法治构想及其中辍——纪念董必武同志诞辰115周年[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9 任世红;;和谐文化与统战和谐[A];和谐文化与统一战线——全国首次统战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黄海德;;中外学术界关于“中国民间信仰”概念的认知与检讨——附带论及中国社会中宗教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关系[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晓畅;多元社会的正义事业[D];吉林大学;2011年
4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张琴;胡宏“知言”哲学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林家虎;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崔宇;近代孔教思潮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9 李雪松;“战国策派”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艳秋;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罗秋明;当代罗城基督教信徒口述耶稣形象初探[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梁宇;试论梁漱溟对伍庸伯《大学》解的阐扬[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4 尚磊;以色列先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辛颖;论美国汉学界对《论语》中“君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琨;从清初“历狱”事件看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D];兰州大学;2011年
7 田永丰;贾平凹长篇小说论[D];兰州大学;2011年
8 何宗元;乡村都市化与基督教发展变化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聚刚;明末清初儒家基督徒会通儒耶的人文精神[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婉燕;近代直隶(河北)天主教会医疗卫生事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晓晓;;儒佛道与中国名山关系的研究[J];知识经济;2009年15期
2 洪修平;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洪修平;;儒佛道思想家与中国思想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4 吕明灼;;儒佛道“三教一家”的奥秘[J];孔子研究;2008年03期
5 赵志忠;中国是世界萨满教文化圈的中心[J];满族研究;2002年04期
6 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龙胜阳;;苗族巫蛊事象与文化阐释[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李承贵;儒佛道三教关系探微——以两晋南北朝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李磊;中国上古中古史研究的宗教维度——评钟国发《神圣的突破———从世界文明视野看儒佛道三元一体格局的由来》[J];宗教学研究;2004年04期
10 ;儒佛道“三教一家”的奥秘[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高令印;;松山Z阶鎮“武夷文化”[A];两岸学者论妈祖(第二集)[C];1998年
2 王宪昭;;神话在少数民族学科建设中的作用[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3 洪泽生;;序[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黄波;不会再有国学大师[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白光;文化交融与综合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罗勇安;儒释道三教典籍 迎进武夷山[N];闽北日报;2009年
4 谢热;浅谈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趋向[N];青海日报;2001年
5 记者 李瑞英;徐梵澄学术成果被整理出十六部文集[N];光明日报;2006年
6 张践;儒学与世界宗教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宋建国;钟灵毓秀资寿寺[N];山西日报;2002年
8 郭华荣 王乃积 赵克诚;五台山文化遗产四题[N];山西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军;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洁琳;《四书匛益解》儒佛会通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杨进福;莲池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吕广明;明太祖与儒佛道[D];安徽大学;2007年
4 埃勇;伯禹之神话传说群和朗河地区之输[D];浙江大学;2006年
5 缪勋;基督教:美国同性恋的主要对立力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何琳;论道教的日本传播[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7 刘常亮;魏晋时期援儒佛入道文化现象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宋国彩;墓志所见晚唐人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黄世福;朱熹理学与佛学之比较[D];安徽大学;2003年
10 拉毛杰;藏传佛塔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25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2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