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魅崇拜的早期流变
本文选题:狐狸精 + 妖魅 ; 参考:《民俗研究》2013年03期
【摘要】:狐魅堪称中国人观念中各类精怪的代表,在早期它往往被称作"魅"、"狐魅"、"妖魅"等。狐狸能从百物中脱颖而出成为精魅,除了与秦汉时期盛行的"物老成精"的观念和求仙思想有关外,更与狐狸自身的特点及其与人的关系有很大关联。狐狸昼伏夜出、性格多疑、机智多诈等颇具灵性的特点,正是它被赋予各种神秘功能的生长点。狐狸介于家畜和野兽之间,生活在人们的周遭,与人类若即若离,暧昧不明,既不能为人们所驯服,又不时侵扰人类,这种不可捉摸的特性让人们很自然地将其视为能带来祸害、迷惑、疾病、灾难、烦扰的"妖魅"。此后,狐狸又逐步被人们从妖魅视为狐神、狐仙,文化内涵不断叠加、丰富和充实,最终形成中国历史上这一别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Abstract]:Fox charm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ll kinds of monsters in Chinese concept. In the early days, it was often called "charm", "fox charm", "demon charm" and so on. The fox can stand out from all kinds of things and become a charm,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the old and the refined" prevailing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the idea of seeking immortals, but also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x itself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eople. The fox is endowed with various mysterious functions because of its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appearance of night and night, its character being suspicious and witty and deceitful. The fox lies between domestic animals and wild animals, living around people, distant and ambiguous, unable to be tamed by men and harassing them from time to time, This impenetrable feature makes it natural to regard it as a demon that brings evil, confusion, disease, disaster, and annoyance. Since then, the fox has gradually been regarded by people as the fox god, fox fairy,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superimposed, enriched and enriched, and finally formed this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93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赵爱华;;要妙之情传千古——论《任氏传》的美学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3 赵一霖;;唐代狐书小说情节的叙事学观照[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4 周洋洋;;狐与女性——浅谈狐女意象的生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5 孙秀华;杨龙;;《诗经》狐意象发微[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丁俊杰;;中国女蛇精故事和狐精故事的相似性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7 于海博;;试论《任氏传》的文学史价值——兼与《聊斋志异》比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曹刚华;;美女与野兽:唐代女性“精变”论考——以《太平广记》为中心[J];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06年00期
9 王立;刘畅;杜芳;;婚姻报恩与《聊斋志异》恩报主题[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乔丽;;从《任氏传》看唐人小说中的狐意象[J];电影评介;2006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4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秦榕;中国猿猴意象与猴文化源流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贤珠;《平妖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黄阳兴;咒语、图象与法术[D];复旦大学;2008年
8 曾礼军;《太平广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储晓军;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张玉莲;墓葬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熊保莹;明代志怪传奇小说中的妖怪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忭玉;隋唐五行兆应小说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杨清虎;宋代笔记小说中的魅信仰[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于硕;论清代文言小说中的反艳遇故事[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严江;论《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形象[D];云南大学;2011年
7 刘美玲;传播视野下的《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张艳梅;《聊斋志异》影视改编理念变迁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9 闫云飞;狐怪直诉 真情幽抒[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丽娟;女性走向自我的心路历程[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睿;;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基本特征[J];艺术教育;2008年10期
2 胡轲;;论秦汉时期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关系[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1期
3 彭曦;陇山周围的秦汉遗址[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4 王绵厚;;秦汉时期辽宁地域文化历史定位断想[J];文化学刊;2009年03期
5 罗理婷;张荣红;朱莉;;传统造型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以秦汉时期造型元素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05期
6 王秀琴;;浅议秦汉帝王巡游的影响[J];沧桑;2010年08期
7 龚红琼;;设计师一见钟情的传统纹样——云纹[J];大众文艺;2010年19期
8 郭继汾;秦皇求仙辨[J];社会科学论坛;1994年04期
9 朱安妮;;陕西地区秦汉瓦当文化初探[J];当代艺术;2008年02期
10 李铭;;汉武帝的求仙动机与张骞通西域[J];黑龙江史志;2009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娟;;俄文报刊标题中的文化内涵[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姚洁;;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英文)[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白兴易;赵得成;柴英杰;;文化内涵与工业设计[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文刚;;诗国长城 文化丰碑——中国常德诗墙文化内涵解读[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哲;;中西色彩文化内涵对比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夏晓春;;设计创意是企业品牌化发展的原动力[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于铁成;;中医药学的文化内涵[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万依;;紫禁城文化内涵浅识举隅[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一辑)[C];1996年
9 孙洪忠;;成语语义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马玉山;;论晋阳古都的文化内涵[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郑家艳;加速城市建设发展 丰富城市文化内涵[N];重庆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徐冠一;用文化内涵吸引儿童[N];吉林日报;2005年
3 安三凯 孙华;挖掘文化内涵 凸显川北民居特色[N];广元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陈建中;让我们的城市多些文化内涵[N];金昌日报;2007年
5 曾健红 作者系市旅游局副局长;文化与旅游的联姻[N];九江日报;2007年
6 石文禹;城市建设:文化内涵不可缺失[N];洛阳日报;2006年
7 王贞;品读统一战线的文化内涵[N];宁波日报;2007年
8 记者 谷少传;挂点干部要解决基层的实际困难[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记者 王慧琼;丰富文化内涵 多出公园精品[N];深圳特区报;2006年
10 张涛 周玮 程义峰;春节年年都过,有些内涵你未必知[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玲;秦汉关隘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张捷;秦汉时期财政运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艳丽;先秦两汉文学老妪形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崔锐;秦汉时期的女性观[D];西北大学;2003年
5 蒋波;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吴俊;秦汉时期广西地区汉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傅晶;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强中华;秦汉荀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海龙;边缘之拓治[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宏恩;秦汉时期的社会教育[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超;秦汉时期的丧葬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永红;出土印玺所见秦汉的官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刘洋;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爱清;秦汉里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娄国领;秦汉圣人观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7 周敬阳;论秦汉时期岭南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始发港[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曹骥;政治控制视角下的秦汉身份继承制度[D];河南大学;2011年
9 张万军;秦汉时期刑事连坐责任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党超;秦汉生态文化探析[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26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26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