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新约》中的死亡观及其历史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26 20:08

  本文选题:《新约》 + 死亡观 ; 参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在犹太人与罗马当局的双层压力下,《新约》作者们被迫在死亡问题上作出回应。他们认为,死亡不过是由此世达到来世永生的一个小小转折,一切死者都要复活接受审判,根据其生前的行为决定其获得永福还是永罚;这种复活是肉体复活,因而有别于异教哲学。在《新约》中,"阴间"和"地狱"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指死者暂栖的地方,后者则指恶人被定刑后的去处;"天堂"既可以建立在天上,也可以建立在人间,它是耶稣基督里的上帝主权和统治权的实现。由于确立了个人与上帝的关系,《新约》中的今生是充实和积极的,但是相比之下,永恒的来世更值得向往。这种死亡观促成了一种简朴和实在的葬仪,在葬礼上,应答轮唱的赞美诗取代了哀惋的挽歌和悲痛欲绝的哭丧;它推动了迫害时期基督徒的殉道,造就了早期基督教的英雄主义;同时,它还有助于确立起超越死亡的圣徒崇拜,使活人与死人的世界开始有了直接交流的渠道。
[Abstract]:Under double pressure from the Jewish and Roman authorities, the New Testament writers were forced to respond to the question of death. In their view, death is but a small turning point in the attainment of eternal life in this world, in which all the dead are resurrected and judged, depending on their actions, whether they have ever been blessed or punished forever; this resurrection is a resurrection of the flesh, Therefore, it is different from pagan philosophy. In the New Testament, there is an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Hades" and "Hell".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temporary habitat of the dead, while the latter refers to the place where the wicked have been condemned; "Heaven" can be established either in heaven or on earth.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vereignty and dominion of God in Jesus Christ. The present life in the New Testament is full and positive becau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God, but the eternal afterlife is more worthy of yearning. This view of death contributed to a simple and real burial instrument, at which the hymns of the reply turn replaced the mournful elegy and the mournful mourning; it promoted the martyrdom of Christians during the persecution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it helps to establish the worship of saints beyond death, so that the world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has a direct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7JA77002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07I03)“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通俗信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清;羿与赫拉克勒斯神话不同死亡观之比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许湘;;向死而生——简论死亡的本体意义和美学生存[J];艺术广角;2006年05期

3 梅其君;史健小兰;;作为一种死亡观的安乐死[J];黑龙江史志;2009年08期

4 周f ;兰胜敏;;蒙田的死亡观[J];新余高专学报;2009年05期

5 杨金玉;;只要还在走动,就超越了死亡——王小波死亡观分析[J];名作欣赏;2010年06期

6 张若菲;何尊沛;;论“死”——庄子与儒家死亡观之比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王贵川;陈俊明;;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安乐死在中国可行性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0年12期

8 冯玉石;;清显之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8期

9 胡幸福;;早期基督教是革命性质的战斗组织吗?——与朱光潜、史亚明先生商榷[J];云梦学刊;1983年04期

10 杨毓初;;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秋梅;;“晋无公族”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2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熊安余;蒋见明;;新四军江北游击第八大队的战斗历程和历史影响[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海波;;死亡学视域中的佛教研究[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何成学;;关于陆荣廷与龙州问题的研究[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军;;早期基督教的形成——以保罗对犹太教律法的论说为中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7 朱燕秋;;中西方悼亡诗的美学比较[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祖爱;何敏;汪官锋;;“九一三”事件历史影响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朱尔明;;前言[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何玉人;;汤显祖“四梦”及批评的历史影响[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金波;《新约·雅各书》——关注弱势群体的经典[N];中国民族报;2003年

2 云也退;寻宝者的死亡仪式[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安作璋 刘德增;论“汉家制度”及其历史影响[N];光明日报;2002年

4 完玛冷智;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赵翔邋杨连元;南昌,军旗高高飘扬[N];工人日报;2007年

6 袁钟;我们的幸福在哪里[N];健康报;2008年

7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陈克勤;圣地千年话圣诞[N];光明日报;2009年

8 ;愿健康伴随您一生[N];人民政协报;2000年

9 吴雪玲 杨永超 上蔡县朱里镇文化服务中心;以先进文化为引导推进和谐农村建设[N];驻马店日报;2009年

10 ;基督教禁忌[N];中国民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锐;论早期基督教与罗马帝国[D];复旦大学;2003年

2 江震龙;从纷繁多元到一元整一[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朱绩崧;致知在躬行[D];复旦大学;2008年

4 李明斌;中苏大论战评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海波;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邓联合;庄子“逍遥游”释论[D];北京大学;2008年

7 曾铁英;癌症告知策略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林U,

本文编号:1938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38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d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