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释道之间的融合是世界奇迹
本文选题:儒释道 + 终极关怀 ; 参考:《人民论坛》2013年36期
【摘要】:在走向终极关怀的路上,儒释道都主张内求,儒家的反求诸已,佛教的见性成佛,道家的修真身、抱朴守一,都是这个道理
[Abstract]:On the way to ultimate concern,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ll advocated internal seeking, and Confucianism's reverse pursuit, Buddhism's becoming a Buddha, Taoist real body, and keeping the simplicity and keeping the same, this is the reas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
【分类号】:B222;B948;B9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小文;任法融;传印;杜维明;;儒释道三家的当代对话——“中华之道儒释道巅峰论坛”纪实[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袁作兴;儒释道与真善美理想境界的追求[J];怀化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3 罗昆,李煌明;论儒家至乐与释老至乐的同异[J];思想战线;2005年06期
4 丁冠之;历史与哲学的交融——读《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J];孔子研究;2004年06期
5 张荣华;《论语别裁》对儒释道的剪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6 曹三尚;两汉儒释道关系之浅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陈建新;;儒释道与基督教天人关系思想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年10期
8 王文钦;妈祖崇拜与儒释道的融合[J];孔子研究;1997年01期
9 胡发贵;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神研讨会[J];哲学动态;1993年02期
10 邸永君;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J];中国宗教;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戬坤;;从《道德经》看儒释道学说的同一性[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2 丁立群;;论人类学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性质[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3 魏东;;实斋学术思想的实学取向与现代价值[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丁立群;;技术实践论:另一种实践哲学传统——弗兰西斯·培根的实践哲学[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何乃川;林振礼;;朱熹“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6 谭培文;;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7 艾福成;庞立生;;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王国良;;朱嘉哲学的合理价值与新安理学的创新发展[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衣俊卿;;人之存在与哲学本体论范式——兼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意蕴[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10 田文军;;哲学理性与宗教关怀——冯友兰“鬼”“神”观浅析[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邸永君;儒释道相互关系之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邸永君;儒释道:共撑传统精神大厦[N];中国民族报;2003年
3 书评人 以礼;解析儒释道的基本人生观[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闵仕君;冯契先生终极关怀再认识[N];社会科学报;2001年
5 吴光辉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日本京都学派的四个特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独立演讲人:李泽厚;儒学四期与转换性创造[N];经济观察报;2005年
7 李翔海;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与东亚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高瑞泉;提供大智慧[N];文汇报;2001年
9 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哲学反思[N];长江日报;2005年
10 周山 朱义禄 李海生 翁绍军 方松华 夏金华;相争与相融:中国学术思潮史的主动脉[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继红;论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向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士清;论终极关怀[D];吉林大学;2005年
3 丁立群;实践哲学人类学论纲[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王平;目的论视域下的康德历史哲学[D];复旦大学;2004年
5 王晓薇;宋代《中庸》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6 曾林;论科技时代人类生存的困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腊江;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D];西北大学;2005年
2 王焕菊;论莱布尼茨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暴澜;论梁启超对中西哲学的比较与融合[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吕理;萨特“他者”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刘放;薛侃思想研究[D];汕头大学;2005年
6 盛小金;蒂里希的终极关怀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薛嘉政;探寻哲学信仰的本体论基础[D];新疆大学;2004年
8 邢妍;论马克思价值观之终极关怀的生成逻辑[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春莉;庄子之“静”及与儒释之“静”的关联[D];辽宁大学;2012年
10 孙晶晶;蒂里希宗教哲学中的理性与信仰[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44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4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