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天台、华严“圆融”思想的特质
本文选题:天台 + 华严 ; 参考:《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摘要】:天台华严的"圆融"思想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特色。对"圆融"思想的特质理解需扎根于天台华严本身的内涵。首先需廓清"圆融"意义的背景,圆融思想是统摄"境,行,果",是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高度统一;再则需明确圆融思想所面对的核心问题即教的问题。"圆融"的内容具体可归为教的圆融与观的圆融,教偏于理,而观偏于统一心与境。天台宗中通过龙树《中论》所提到的"空、假、中"来圆融教观,而华严宗则据华严经的"一真法界不过自体因果",通过理与事乃至事与事的方式来圆融。圆融思想难以理解与表达,天台宗中对于说理的方式认为有四悉檀和三随之说,而华严宗对圆融境主要是唯智说。
[Abstract]:The idea of "mellow" in Tiantai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Han Buddhis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uanyong thought should be rooted in the connotation of rooftop Hua Yan itself. First of all,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background of the meaning of "mellow", which is the unity of the external world and the inner world, and the core problem that the mellow thought faces, that is, the problem of teaching. " The content of "mellow"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mellowness of teaching and the mellowness of view, teaching is inclined to reason, and view to unity of mind and environment. In Tiantai sect, "empty, false, and middle" is mentioned as "empty, false, and middle" to integrate the view of religion, while Huayin Zong, according to the "one true Dharma realm, but one true Dharma realm," according to the Hua Yan Classic, comes together in the way of principle and matter, and matter. The thought of mellow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express. In the way of reasoning, Tiantai sect thinks that there are four ways to understand and three to say, while Huayen sect is mainly a theory of wisdo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华严疏钞》的文献研究”(12YJC2H302) 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M511259)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俊美;佛教与东亚文化交流合作——以韩国大觉国师义天的国际活动为中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陈载富;;天台宗佛学研究社在国清寺成立[J];法音;1985年02期
3 黄夏年;玉泉寺“中国佛教天台宗文化研究座谈会”综述[J];法音;1998年01期
4 镰田茂雄,黄玉雄;天台圣地[J];五台山研究;2000年04期
5 ;《天台宗史迹考察与典籍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01期
6 张风雷;五代宋初天台教籍复归中土问题的再检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赵平;天台宗的善恶重构与审丑意识[J];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俞学明;梁肃与天台宗——唐代儒释交游的一个范例[J];佛教文化;2005年04期
9 游有维;;天台宗讲要(上)[J];法音;1983年05期
10 周琦;日本天台宗“般若心经塔”在天台建成揭幕[J];东南文化;199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松柏;;龟兹k芈谀欠鹪煜裼氪蟪朔鸾蘙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2 李玉昆;;福建海洋文化与佛教的传播[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何鑫;付伟;;由佛教写经看中日历史文化交流[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4 索罗宁;聂鸿音;;西夏佛教著作《唐昌国师二十五问答》初探[A];西夏学(第二辑)[C];2007年
5 杨志高;;中国藏西夏文《菩萨地持经》残卷九考补[A];西夏学(第二辑)[C];2007年
6 任平山;;龟兹佛教大小乘因素的史料分析[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7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和增;;“心持半偈瞿秋白”——论瞿秋白与佛文化的关系[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9 张和增;;“心持半偈瞿秋白”——论瞿秋白与佛文化的关系[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10 赵一悌;;汉传佛教华严宗祖庭——华严寺[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九年)[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敏;临海龙头寺与日本佛教天台宗[N];台州日报;2005年
2 那木斯来 何天明;神秘野史的万部华严经塔[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3 记者 张广艳;中韩牵手共同研讨“和谐社会与佛教”[N];中国民族报;2007年
4 桑大鹏;普世情怀与“大我”[N];光明日报;2007年
5 郭华荣 王乃积 赵克诚;五台山文化遗产四题[N];山西日报;2005年
6 ;天台山国清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7 靳虎松 周炜;气势磅礴的青莲寺[N];山西日报;2006年
8 靳虎松;我国早期佛教寺院青莲寺[N];山西政协报;2006年
9 沈永昌;天台祖庭国清寺[N];中国民族报;2003年
10 毛珏梅;贵州佛教派别[N];贵州民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群;智榃禅学探微[D];复旦大学;2004年
2 阮氏金凤(释严莲);龙树中观思想在华流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于海波;清代净土宗著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吴可为;华严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成建华;龙树与中国佛教哲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郝祥满;Y]然与宋初的中日佛法交流[D];浙江大学;2006年
7 孙业成;法藏圆融之“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汪志强;印度佛教净土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杜萍萍;智俨生平及其华严思想[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孙海燕;黄庭坚的佛禅思想与诗学实践[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绿琴;“天台宗玉泉系”考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王福芹;古代中韩佛教哲学中的圆融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延边大学;2007年
3 陈氏论(释如田);智者大师性具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保同;止观与性具[D];安徽大学;2005年
5 刘漪;华严宗圆融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刘洪英;隋唐天台宗派特色之蠡测[D];厦门大学;2007年
7 鲁海军;志磐<佛祖统纪>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8 班泰勇;P虚法师及其佛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陈思颖;天台六即论[D];四川大学;2005年
10 王磊;天台宗山家与山外之争评述[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92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92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