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尔嘉耶夫:原罪的别样阐述
本文选题:别尔嘉耶夫 + 原罪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别尔嘉耶夫认为,原罪不是人不顺从上帝,而是对自由的放弃。别氏的自由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原初自由,而非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它存在于一切存在之先,非上帝所能控制。导致人放弃自由的原因在于客体化认识方式。客体化所以发生,在认识论上,乃在人将自己的思想结果当成了思想对象,像以现象遮蔽物自体那样,把自己的思想错觉当成了实在。这与传统神学所谓罪即人以自己取代上帝的"骄傲"若合符节。别氏指出,对自由的放弃也就是堕落,是从本体世界转向现象世界,即投身外部世界,追逐物质利益、追逐对自然和他人的宰制权利以及能给人魔法般地带来力量或权利的各种知识,陷入自然、社会、道德的等各种所谓规律、必然性的奴役,此与传统神学关于罪的阐述同样若合符节。对原罪的哲学化诠释堪为别氏对基督教原罪思想的最大贡献之一。
[Abstract]:Bergayev believes that sin is not the disobedience of man to God, but the abandonment of freedom. Beer's freedom is the original freedom in metaphysical sense, not the free will in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it exists before everything exists and is beyond the control of God. The reason why people give up freedom lies in the way of objectified cognition. Objectification occurs, in epistemology, is in the thought of their own results as the object of thought, as a phenomenon to cover itself, their own illusion of thought as reality. This is in line with the traditional theology called sin that man replaces God's pride with himself. He pointed out that giving up freedom is also a fall, which is to turn from the ontological world to the phenomenal world, that is, to plunge in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pursue material interests. The pursuit of power over nature and others and all kinds of knowledge that magically bring power or power into the enslavement of nature, society, morality, etc., so called laws, inevitability, etc. This is the same as the statement of sin in traditional theology. Th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original si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s to Christian original sin.
【作者单位】: 湖北文理学院神学美学研究所;
【分类号】:B9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寅卯,孙延臣;俄罗斯宗教哲学与马克思主义[J];浙江学刊;2004年02期
2 陈红;;别尔嘉耶夫的末世论及其人本主义上帝观[J];俄罗斯研究;2006年02期
3 刘超;陈金鹏;;俄罗斯白银时代的宗教哲学复兴运动[J];黑河学刊;2010年01期
4 周来顺;;俄东正教的特点及其对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塑造[J];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04期
5 张百春;别尔嘉耶夫神学思想概述[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6 何何;宗教哲学漫谈 一场“寓言论战”[J];百科知识;2001年04期
7 任小鹏;;形而上学的迷雾——对希克多元主义宗教哲学的反思[J];理论界;2010年12期
8 no用彤 ,任~|愈;南朝fI宋间“般若”、“n|i谩狈鸾萄膙|展和它的反R盏恼巫饔肹J];哲学研究;1955年03期
9 龚方震;;对当代宗教研究方法的探索[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年01期
10 蔡德贵;必须重视宗教和宗教哲学研究[J];北方论丛;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晶;;印度古代宗教哲学[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谢金良;;欧阳渐“佛法非宗教非哲学”思想衍论[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嘉明;;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简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哲学[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姚卫群;;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密切关联[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廷国;;舍勒宗教哲学引论[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宣庆坤;;论蒂利希文化神学中的生存论建构[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徐龙飞;;教父时代和中世纪的基督宗教哲学问题转型探源[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敦华;;人性善与原罪(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9 傅永军;铁省林;;哈贝马斯宗教哲学思想研究综论[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吕大吉;;《宗教研究指要》序[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 段德智;30年的3次宗教哲学之争[N];中国民族报;2008年
2 宗教所 杜继文;有关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的若干回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唐晓峰;系统梳理和研究当代基督宗教全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牟钟鉴;中国宗教学30年(下篇)[N];中国民族报;2008年
5 吴艳;基督教的“原罪”思想[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何光沪;宗教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李平晔;基督教的原罪意识[N];中国民族报;2002年
8 杨小霞;梁启超的佛学情缘[N];中国民族报;2005年
9 向东;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哲虹;“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研究”课题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梁秋;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的现代性批判维度[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王萍;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文化批判与重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尚新建;美国世俗化的宗教与威廉·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D];北京大学;2000年
4 祝薇;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庞秀成;巴哈伊基本教义:演进、传播及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雁;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刘一虹;明清时期的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王蓉;保罗·尼特的宗教多元论与宗教对话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周来顺;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视野中的俄罗斯现代化之路[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松;斯温伯恩宗教哲学思想述评[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2 张丽;李玉阶早期宗教哲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台明;自由的失落[D];山东大学;2006年
4 闻骏;康德宗教哲学的根基[D];武汉大学;2005年
5 刘向荣;宗教哲学视角下文明冲突现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6 刘尚励;论康德的宗教哲学[D];安徽大学;2006年
7 胡金平;论朱宗元对原罪的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蒋乐蓉;马克思“法与宗教关系”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娇丽;休谟宗教观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贾小艳;《西升经》及其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92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92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