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商人的佛教信仰与义举的关系——兼论商人碑传文的真实性
本文选题:商人碑传文 + 佛教 ; 参考:《江汉论坛》2013年06期
【摘要】:明代中期出现的商人碑传文,是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这些新出现的传记文学作品中记录的义举,通常被认为是谀墓之词,进而导致它们的真实性受到怀疑。从商人的佛教信仰这个角度,对商人碑传文中记录的义举进行探讨,可以得知,传主信奉佛教的碑传文中,都记录有佛教式的义举;传主不信奉佛教的碑传文,几乎都没有记录佛教式的义举。这种对应关系说明在商人碑传文记录的义举中,至少佛教式的义举并非谀墓之词。
[Abstract]:In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the merchants' stele wa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These newly-emerging biographies are often regarded as the word of flattery, leading to doubts about their authenti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rchants' Buddhist beliefs, we discuss the acts of righteousness recorded in the inscriptions of merchants' tablets, and we can see that Buddhist acts of righteousness are recorded in the tablets that the preachers believe in Buddhism, and that the monarchs do not believe in Buddhism. Almost no Buddhist acts were recorded. This correspondence indicates that Buddhist righteousness is not a word of flattery.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948;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潇鸫;;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土商人的佛教信仰[J];史林;2011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史苇湘;;敦煌莫高窟中的《福田经变》壁画[J];文物;1980年09期
2 卢华语;;六朝商人诗及所反映的商品经济[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04期
3 朱和平;试论魏晋南北朝商业的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正晓;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淑媛;论佛经的传译与《百喻经》的价值[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2年00期
2 刘国盈;唐代古文运动和佛教[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3 齐文榜;佛教与谢灵运及其诗[J];中州学刊;1988年01期
4 蒋述卓;北朝质朴文风与佛教[J];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01期
5 张育英;;唐太宗抑佛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6 张松辉;简论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对文学的影响[J];南都学坛;1994年05期
7 谢建忠;论佛教“苦谛”与孟郊的诗歌[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8 李少惠;柳宗元好佛辨析[J];兰州学刊;1995年06期
9 蒋斌;;借花献佛[J];同舟共进;1995年11期
10 张振海;薪火[J];佛教文化;199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桂林;;抗战时期新文学作家与大后方的佛教期刊[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王志鹏;;从敦煌联章歌辞看佛教对民间歌唱体式的吸收与发展[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3 毕宝魁;;辽海讲坛第十七讲 浅说韩愈对儒学和文学的贡献[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4 王立;;古代小说母题与佛经文学比较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5 白桦;;文学与人生——讲不完的故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6 毕宝魁;;辽海讲坛第十四讲 中国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诗佛”王维[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7 周长楫;;清水祖师民间传说的特点与作用[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8 葛景春;;壶中别有日月天——李白与道教[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9 乔德明;;李白与佛经二题[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10 萧丽华;;李白“青莲”意象考[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纳光舜;佛教与中国古代诗歌[N];中国民族报;2006年
2 梁衡;反求我心悟人生[N];人民日报;2007年
3 青锋;佛教与唐代文学[N];光明日报;2002年
4 胡遂;佛教与晚唐咏史诗[N];光明日报;2003年
5 许雯丽;六盘水文学院作家讲座系列《灵感与写作》[N];六盘水日报;2010年
6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喻中;禅在秋水花树间[N];检察日报;2009年
7 胡连利;变文之“变”的文化阐释[N];人民政协报;2003年
8 於可训 唐敏 刘宏伟 倪伟;时尚汪洋[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汪雨涛;轻盈与沉重[N];文学报;2005年
10 国风;道教与文学艺术[N];中国民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柱;唐宋八大家与佛教[D];河北大学;2004年
2 李志强;刘禹锡与佛教关系原论[D];复旦大学;2005年
3 东方乔;论佛教对唐宋词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3年
4 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5 祁伟;佛教山居诗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诺布旺丹(俄日航旦);伏藏史诗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正平;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D];复旦大学;2005年
9 查明昊;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刘艳芬;佛教与六朝诗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项波;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佛教故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安平;寻找精神家园[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美芬;金庸:浅俗下的厚重[D];青岛大学;2006年
4 钟军;西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银星;佛教与王昌龄诗歌创作及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罗海波;《金瓶梅词话》中的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宋航;佛教与谢灵运的思想及其山水诗[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志钢;漱逸性灵空格套,雅吟一任照禅风[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9 韩林;佛教与宋前叙事文学的悼祭主题[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林进桃;人生边上的静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00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000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