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
本文选题:人间佛教 + 世俗化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人间佛教"自太虚首倡,经印顺、赵朴初等人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潮及其谋求自身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发展路径与实践模式;但是,在当下人间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世俗化"问题也产生了诸多的争论与质疑。究其原因,不仅因为"世俗化"一词本身充满了歧义,同时也因为不同的论者在使用"世俗化"一词时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和具体语境。有的论者在言及中国佛教"世俗化"时,仅局限于中国佛教自身的汉语历史语境,而无视现代性理论提供的宏大背景与视野;有的论者则立足于西方宗教社会学的立场,而无视中国佛教与西方宗教形态的差异性;而有的论者则持受世俗化与宗教性两相对立的立场;等等。因此,澄清"世俗化"一词的概念史背景与不同言说语境,进而对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有关"世俗化"问题进行辨析、澄清,不仅有助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也有益于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
[Abstract]:"Human Buddhism"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trend of thought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its modern development path and practice mode in line with the modern society, since it was initiated by Taixu, and developed by Yin Shun and Zhao Puchu et al.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uddhism, there are many arguments and questions about secularization. The reason is not only because the word "secularization" is full of ambiguity, but also because different theorists use the word "secularization"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theoretical positions and specific contexts. Some commentators limit themselves 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ignore the grand background and vision provided by the theory of modernity when they talk about the "seculariza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while others are based on the standpoint of western religious sociology. While igno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Western religious forms, some scholars hold the opposite stand of secularization and religion, and so on. Therefore, to clarify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oncept of the term "secularization" and the different linguistic contexts, and then to differentiate and analyze the issue of "seculariz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uddhism, to clarify is not only helpful to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human Buddhism. It is also beneficial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暨社会发展学院民俗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DZ117);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BZJ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曦;;佛教的“世间化”与“世俗化”[J];兰州学刊;2007年05期
2 李利安;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J];哲学研究;2005年07期
3 陈星桥;;关于当前佛教界几个思想理论问题的反思(上)[J];法音;2006年02期
4 蒋劲松;;超越科学主义,回归佛教本位[J];绿叶;2008年12期
5 张永龙;李建洪;;试论人间佛教在中国大陆开展困境以及可能出路[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邱进之;;从禅宗到人间佛教——中国佛教的“人间化”尝试及其文化意义[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7 万里;社会变迁与台湾人间佛教的发展——从比较宗教学的多元视角着眼[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方田;当代中国大陆佛教的繁荣与发展[J];佛教文化;2004年06期
9 觉醒;现代化都市中的佛教——玉佛寺适应当代社会的实践探索[J];佛教文化;2005年05期
10 宇恒伟;;略论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人间佛教”[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晋华;;古典禅与人间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有能;;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黄夏年;;关于“人间佛教”的思考[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郭守仁;;新兴“人间佛教学”研究领域之发展课题:以台湾经验为例[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梁容;;人间佛教的全球化与地域化之论述——论人间佛教的生态实践[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雪松;;管窥人间佛教的多元化理解——从对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重新解读谈起[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释永东;;小区大学与佛光山人间佛教在台湾的现代发展[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蔡铁民;;天帝信仰世俗化表现形态[A];闽台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9 石奕龙;李文睿;;宁化石壁村客家俗民的世俗化宗教信仰[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10 刘成有;;印顺早期的信仰转向及其意义[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学研究中心 李向平;“神圣化”或“世俗化”的双重悖论[N];中国民族报;2008年
2 江西省委党校副教授 王仕国;全球化与宗教的世俗化[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胡连利;国家化与世俗化的矛盾[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 包胜勇;世俗化抑或大众化:宗教如何应对现代性[N];中国民族报;2008年
5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杨曾文;致力于国家发展进步是当代人间佛教的基本要求[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王鹰;宗教所举办“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宗教所 何劲松;星云大师与“人间佛教”[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记者 冯金行 聂超 王鹏;“我怎么走向世界”[N];扬州日报;2010年
9 徐小跃;世俗化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模式形成的前提[N];中国民族报;2004年
10 乾县弥陀寺住持 释果宣;践行人间佛教 建设和谐陕西[N];陕西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觉醒;人间佛教的新形式[D];复旦大学;2011年
2 殷玮;星云人间佛教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彭欣;星云法师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蒋立群;印顺法师的佛学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尚新建;美国世俗化的宗教与威廉·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D];北京大学;2000年
7 王新水;《维摩诘经》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贲利;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吕绍勋;查尔斯·泰勒与世俗化理论[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单侠;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研究(1919-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贲利;承接与超越[D];黑龙江大学;2005年
2 李慧波;汉唐间净土信仰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梁树清;崂山僧道之争刍议[D];山东大学;2008年
4 宇恒伟;恩格斯宗教观简论[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宜轩;宗教:祛魅时代的“私人事务”[D];华侨大学;2008年
6 张晓芳;论人间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晓芳;论人间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蔡云韬;人间佛教与和谐社会的契合[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9 刘栅延;陈兵“人间佛教”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文凌航;现代性与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59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059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