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古佛教寺院儒化伦理教育探析

发布时间:2018-06-24 09:31

  本文选题:中国佛教 + 儒学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纵观印度佛教东传和演进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其义理和实践都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外来思想与本土文化从冲突、适应到融合的过程。中古佛教的儒化伦理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儒化伦理教育的核心是忠孝教育和慈悲向善教育。这种教育的结果和影响,其一是导致了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其二是弥补了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的不足。
[Abstract]:Looking at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Indian Buddhism's eastward spread and evolution,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some obvious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its righteousness and practice, which is the process from the conflict between foreign thoughts and local cultures to the integration of foreign ideas and local cultures. The Confucian ethics education of the Middle Ancient Buddh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ethics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and the education of compassion and kindness. The result and influence of this kind of education is that it leads to the Sinicization of Indian Buddhism, the other is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ethical culture.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ZH038)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陶全胜;佛经翻译策略与佛教的中国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祁晓庆;;晚唐五代敦煌三界寺寺学教育与佛教传播[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3 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J];文史哲;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蕴华;佛教中“摩登伽女”原型与《聊斋志异·乐仲》篇之渊源探讨[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2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林冬晴;余慧;;盘龙山与汉、藏佛教的普贤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王柳芳;;《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7 余文兵;;试论清代民族政策法制化的特点及其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8 张群;;中国古代法上的“义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9 刘志刚;彭启福;;王弼“得意忘言”思想的诠释学意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硕;;以《唐律疏议》为例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牛天秀;;首问问责:内涵、困境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党燕妮;;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毗沙门天王信仰[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6 陆离;;俄、法所藏敦煌文献中一件归义军时期土地纠纷案卷残卷浅识——对Дх.02264、Дх.08786与P.4974号文书的缀合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7 李军;;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8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廖名春;;《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新探[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10 赵连赏;;明代蓟州镇总兵官服等级考识——以戚继光为例[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兰芳;被胁迫行为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杨娜;圣经文本翻译钦定现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杨海花;《尔雅》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丹;《沧浪诗话》的语言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宇;敦煌学郎题记辑注[J];敦煌学辑刊;1987年01期

2 王志鹏;;试论敦煌佛教歌辞中儒释思想的调合[J];敦煌学辑刊;2005年03期

3 李正宇;唐宋时代的敦煌学校[J];敦煌研究;1986年01期

4 杨秀清;浅淡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学生生活──以学郎诗和学郎题记为中心[J];敦煌研究;1999年04期

5 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三界寺藏经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年05期

7 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年06期

8 孙艺风;翻译研究与意识形态: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9 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10 方立天;佛教平等理念对和平与发展的启导意义[J];中国宗教;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炎;唐代审美理想的宗教、哲学背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2 阿尔伯特·威尔;程乐松;;以史为训:佛儒关系的考察[J];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01期

3 于洋;;试述梁漱溟的宗教观[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3期

4 龚道运;儒学和天主教在明清的接触和会通[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1期

5 李四龙;美国的中国佛教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延达;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泰国[J];法音;2004年06期

7 杨明;刘登科;;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6年06期

8 ;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J];法音;1992年03期

9 郝毅;中国佛教行像仪式[J];艺术导刊;1996年06期

10 普正;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访问新加坡[J];法音;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四龙;;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常海;;中国佛教密教与日本真言宗[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3 魏德东;;当代中国佛教的保守与开放[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成有;;中国佛教哲学的系统诠释——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简介[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6 陈金龙;;论七七事变前中国佛教界的抗日活动[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7 圣凯;;六朝佛教礼忏仪的形成——以悔过法、唱导、斋会为中心[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李江梅;;浅谈儒学的宗教性品格[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赖品超;;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佛教对现代科学及基督宗教的回应[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程群;;“随自意三昧”及其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鹅湖人;儒学与生态伦理[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讷言;对儒学应持平常心[N];太原日报;2006年

3 更生;儒学南传的五个阶段[N];光明日报;2000年

4 白正梅;念佛不忘救国[N];中国民族报;2005年

5 ;创作学术精品 推动文化传承[N];光明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林娟;“促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我责无旁贷”[N];福建日报;2006年

7 见习记者 丰开罡;让释迦塔走向世界[N];朔州日报;2008年

8 马军海;儒学即心学[N];吉林日报;2006年

9 权生红;中国佛教名寺——法泉寺(上)[N];白银日报;2005年

10 张世辉;释迦塔与中国佛教研讨会在晋举行[N];中国民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D];四川大学;2002年

2 彭肜;中国佛教艺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王永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4 李琳;中国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兰天;中国佛教早期判教理论述评[D];西北大学;2004年

6 任丽新;儒学与基督教:天人关系、神人关系及其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李海波;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8 阮氏秋月(释如月);当代中、越佛教尼众僧团异同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欧宗启;印度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10 贲利;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海燕;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2 李秀春;论李九功对天主教教理的接受[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英男;“自我”与“他者”之鉴——儒家基督徒张赓思想论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訾翠霞;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秀峰;近代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晶莹;魏晋南北朝的中国佛教及其佛像雕塑艺术[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忠于;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王小良;论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利发;中国佛家与儒家孝道思想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王明;中国佛教孝道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61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061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0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