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禅寺中住持的象征与权力
本文选题:中国佛教 + 宋元禅寺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宋元禅寺中的住持是代佛扬化、续佛慧命、传承法脉的实践者,是禅法的象征者,堪称"人天眼目"。住持因在其所具有的佛法上的象征意义,使他们成为禅寺的行政首领。可以说,对住持这个寺院最高管理者来说,其地位的变化与权力的增长,都与其本初的象征意义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作为住持独享的特殊居住空间——"方丈",亦被纳入禅寺中,成为住持专属的居所,同样也经历了一个演化的过程。
[Abstract]:The abbot in the Zen Temple of Song and Yuan Dynasty is the practitioner of Buddhism, the continuation of Buddha's wisdom, the inheriting of Dharma, and the symbol of Zen Law, which can be called "the eye of man and heaven". The abbot became the chief of the Buddhist temple because of its symbolic significance in the Dharma.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change of status and the growth of power for the abbot of the monastery are related to its original symbolism. At the same time, the abbot, as a special living space enjoyed by abbot, was also incorporated into the Zen temple and became the exclusive residence of abbot, which also underwent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30002)
【分类号】:B94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刘洪强;;《周易·井卦》与《井底引银瓶》之关系探微——兼论《周易·井卦》对《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5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赵睿才;;发掘自己的灵魂——长吉诗理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项晓静;;刘仁轨研究三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郑炳林;;晚唐五代河西地区的居民结构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宣景宏;吕德国;王昭;;苹果称谓的探究和辽宁苹果的栽培历史[A];第四届全国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宋坤;;新出唐冀州留后官李方简墓志考释[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5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褚俊杰;;敦煌古藏文本《般若心经》研究——同藏文大藏经本、梵文本和汉文本的语词比较[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7 李雄飞;;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著录札记[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百岁;;唐代吐蕃高僧法成[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王福革;;草原文化思维方式初探[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10 吴海波;;清代私盐立法问题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尹勇;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硕;唐僧取经图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吴玉冰;茶疗养生的本质及其成因[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董军;杭州灵隐景区的空间解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8 刘煜;民愤在量刑中的定位[D];湘潭大学;2010年
9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延达;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泰国[J];法音;2004年06期
2 杨明;刘登科;;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6年06期
3 ;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J];法音;1992年03期
4 郝毅;中国佛教行像仪式[J];艺术导刊;1996年06期
5 普正;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访问新加坡[J];法音;2004年07期
6 邱高兴;;孝戒关系论——佛教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调和性解释[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6期
7 刘聪;;探赜思想发展历程 寻绎宗教未来走向——评《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J];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03期
8 王应贵;;上海玉佛寺弘法育人事业成效斐然[J];法音;2007年09期
9 一诚;;在第十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J];法音;2007年10期
10 ;人本佛教:新世纪中国佛教的一面旗帜[J];中国宗教;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四龙;;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德东;;当代中国佛教的保守与开放[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魏常海;;中国佛教密教与日本真言宗[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4 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成有;;中国佛教哲学的系统诠释——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简介[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6 陈金龙;;论七七事变前中国佛教界的抗日活动[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7 圣凯;;六朝佛教礼忏仪的形成——以悔过法、唱导、斋会为中心[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赖品超;;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佛教对现代科学及基督宗教的回应[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程群;;“随自意三昧”及其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建新;周险峰;;中国佛教德育思想探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正梅;念佛不忘救国[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创作学术精品 推动文化传承[N];光明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林娟;“促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我责无旁贷”[N];福建日报;2006年
4 见习记者 丰开罡;让释迦塔走向世界[N];朔州日报;2008年
5 权生红;中国佛教名寺——法泉寺(上)[N];白银日报;2005年
6 张世辉;释迦塔与中国佛教研讨会在晋举行[N];中国民族报;2008年
7 魏德东;中国宗教的现状与未来[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云平;殷切希望五台山成为全中国佛教楷模[N];忻州日报;2007年
9 赵家治;释迦牟尼·佛教·中国佛教[N];协商新报;2006年
10 记者 黄凯 实习生 葛峗峗;“中国佛教名山聚首狼山”活动开幕[N];南通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D];四川大学;2002年
2 彭肜;中国佛教艺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王永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4 李琳;中国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兰天;中国佛教早期判教理论述评[D];西北大学;2004年
6 李海波;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阮氏秋月(释如月);当代中、越佛教尼众僧团异同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欧宗启;印度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9 贲利;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刘元琪;净影慧远《大乘义章》佛学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訾翠霞;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秀峰;近代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晶莹;魏晋南北朝的中国佛教及其佛像雕塑艺术[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忠于;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王小良;论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利发;中国佛家与儒家孝道思想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王明;中国佛教孝道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13年
8 盛肖霞;14-17世纪俄、中寺院经济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常馨悦;近代中国佛教与科学关系论争评述[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于川;中国佛教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62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06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