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理解与解脱——佛教解释学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8-06-29 15:09

  本文选题:解释学 + 大集经 ; 参考:《哲学动态》2013年11期


【摘要】:正佛教不仅涉及和回答了西方人所说的解释学问题,而且提出和回答了关于理解和解释的不曾为西方解释学家所关注的哲学问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佛教所面对的解释文本的许多特殊性决定的,而这又是由佛教的特殊的本体论发现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名实关系所决定的。例如佛陀所发现的作为解脱之基础的那个存在,"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见最难见,遍一切处,一味真实"~([1])。从佛教与语言的关系说,它有既可说又不可说的特点,正如《大集经》所云:"如来正法实不可说,如来觉知不可说法,如是正法虽不可说而有字句,以字句故得宣示。"~([2])意即佛陀难言能言,让不可说的那个"法"见
[Abstract]:It not only involves and answers the question of hermeneutics that Westerners say, but also puts forward and answers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about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that have not been concerned by Western interpretologists. The reason is that it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many particularity of the interpretative texts faced by Buddhism, and this is made by the special ontology of Buddhism. The present and closely related relations of fame and reality are determined. For example, the Buddha found the existence as the basis for liberation, "the fineness of the fineness, the deepest and deepest, the unseen and the most difficult, all places, and the truth" ~ ([1]).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language, it has both the both and the unspeakabl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Tathagata": "Tathagata" The true law is not to be said, for example, if the true law is not to be said and there is a word, it is declared with a word. "~ ([2]) means that the Buddha can not speak, let the unspeakable" law "se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12&ZD12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志平;试论解释学的解释观[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王金福,陈海飞;解释学的越界与哲学的退缩和唯心主义化——解释学哲学化与哲学解释学化之历史意义评价[J];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严春友;中国哲学的强解释学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郑兴凤;论施特劳斯的解释学视域[J];现代哲学;2004年03期

5 欧阳康;文本性、解释和解释学哲学——访美国解释学家乔治·格雷西亚教授[J];哲学动态;2004年11期

6 J.格朗丹;何卫平;;西方理性主义时代的解释学——在语法和批判之间[J];文史哲;2006年01期

7 周光庆;;中国解释学的多向进路[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郭御;温春峰;;中国解释学的特质——兼与严春友先生商榷[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费多益;;认知研究的解释学之维[J];哲学研究;2008年05期

10 邹双武;吕玉;;讲授新解:解释学的视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应全;;略论中国传统解释学的方法论性质[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韦玲娜;;是“意义”还是“意思”(摘要)——从解释学角度谈对现代艺术的解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中江;;“原意”、“先见”及其解释的“客观性”——在“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之间[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4 王瑞东;;解释学视野中理解对象的客观性问题[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5 莫伟民;;利科尔的反思解释学及其与马克思的差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邵小希;;论法解释学上认识的客观性[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4辑)[C];2008年

7 张金梅;;西方解释学批评的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贲思;对“解释学”的解释[N];学习时报;2001年

2 邓新华;发展中的中国文学解释学[N];文艺报;2006年

3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钟厚涛;“中国解释学”构建的跨文化开拓[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黄小洲;解释学研究对于建构中国当代学术的意义[N];光明日报;2010年

5 汤一介;解释学与中国[N];光明日报;2002年

6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张超中;借鉴“解释学” 回归原创思维[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张娜;实践社会正义——民法解释学的使命[N];人民法院报;2000年

8 商务印书馆 陈小文;法律解释学的基础在社会生活[N];新农村商报;2012年

9 左东岭;阐释原则的自觉与学术规范的遵守[N];文艺报;2002年

10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海飞;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D];苏州大学;2004年

2 覃世艳;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3 刘李;深层解释学与作为症候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8年

4 姜福东;返回方法论的法律解释学[D];山东大学;2009年

5 赵乐静;可选择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解释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6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浩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犹家仲;《诗经》的解释学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倩倩;西方解释学中的解释循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郑兴凤;施特劳斯解释学方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莫文甫;意义与文学解释有效性关系问题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程绍涛;解释学视野中的“以意逆志”和“诗无达诂”[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徐盛森;论意思表示解释中的信赖原则[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于海燕;由分立走向综合—对利科解释学的一种诠释[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王玉衡;解释学视域中的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杜春峰;伽达默尔的法律解释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覃岚;解释学视野中的新闻接受[D];湘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82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082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8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