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写本妙法莲华经卷六后记考释
本文选题:妙法莲华经 + 鸠摩罗什 ; 参考:《法音》2013年10期
【摘要】:正二十世纪在中国内陆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写本,这些四至十一世纪的写本是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涉及历史、宗教、社会、书法等领域。日本学者池田温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是一部历代写本题记的汇编,收录写本题记2623条,是写本题记辑录最全、年代考订较准确的专著,给学术界的研究带来很大便利。其中所收的NO.107《妙法莲华经卷六后记》是一份重要的资料,它涉及一个佛学研究界至今尚
[Abstract]:In the 20th century,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manuscripts were found in the inland areas of China. These four-to-eleventh century manuscripts are extremely valuable original materials, covering the fields of history, religion, society, calligraphy and so on. Japanese scholar Ikeda Wen's Collection of Chinese Ancient Writing works is a compilation of the inscription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including 2623 inscriptions, which are the most complete and accurate monographs of the inscriptions. It brings great convenience to academic research. The collection of no. 107, the sixth postscript of the Miaofalinhua sutra, is an important piece of information, which involves a Buddhist research community that has yet to date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文学院;
【分类号】:B9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淮;僧肇在两种文化之间[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李霞;;论皖江佛教传播中心与文化特质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阚绪良;《世说新语》词语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吕斌;;支遁生平事迹及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陶礼天;《出三藏记集》与《文心雕龙》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俞晓红;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伦理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张勇;;寒山的论诗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邹星旺;;论赋对变文讲唱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志国;;汉晋佛像研究综述及展望[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6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慧;佛教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丹;《沧浪诗话》的语言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鹏飞;音乐的宗教[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杨成忠;敦煌变文的审美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守杯;魏晋南北朝时期凉州佛教述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鹏;齐梁诗风嬗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侯晓珊;南朝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唐丽星;早期道教的行香文化[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维钧;曲从方言 趣不乖本——谈《妙法莲华经》的灵活译笔[J];东南文化;1994年02期
2 海波;王欣;;“会三归一”《法华经》[J];华夏文化;2010年04期
3 张铁山;;回鹘文《妙法莲华经·普门品》校勘与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4 王庆;;汉译佛经语言中的“V+于+O”结构[J];兰州学刊;2009年08期
5 孙玉蓉;;俞泽箴整理敦煌写经日记辑录[J];文献;2009年01期
6 周叔迦;;最上云音室媭书记[J];法音;1985年04期
7 阎文儒;云岗石窟的开创和题材的分析(下)[J];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06期
8 ;日本立正佼成会[J];法音;1981年03期
9 赵冬生;;山西曲沃县广福院发现宋金(齐)佛经[J];文物;1994年07期
10 杨曾文;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J];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雷;;龟兹名僧鸠摩罗什与佛教文化传播[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季羡林;;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3 姜涛;;略论早期(二-四世纪)的龟兹佛教[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陈耀庭;;道和神[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吴波;;中国古代《生殖崇拜》文化叙略[A];中国性学会第五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3年
6 黄杰;;中国古代教门及其影响[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7 毕秀芹;;宗教心理学关于神与人关系的论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岗峰;;如何界定邪教[A];反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孟繁仁;;“关公精神”与现代社会[A];2006中国山西·关公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河上麻由子;;佛教与朝贡的关系——以南北朝时期为中心[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胡秋香;《佛教翻译大使鸠摩罗什传》出版[N];阿克苏日报;2008年
2 通讯员 温金玉;中日佛教界共同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60周年[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余秋雨;西天梵音[N];大同日报;2008年
4 王惕;罗汉堂中的五百罗汉[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闻性真;中国古代有哪些“经”[N];北京日报;2002年
6 王惕;授记弟子 选定接班[N];中国民族报;2005年
7 王耀;南郭寺佛教文化探源[N];天水日报;2005年
8 云冈石窟研究院 张焯;徐州高僧与云冈石窟[N];中国文物报;2007年
9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匡鹏飞;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语言研究[N];光明日报;2008年
10 蓝汀;“风水”需要科学分析和扬弃[N];四川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洁;《妙法莲华经》的一乘思想及其文学特征[D];复旦大学;2005年
2 阮氏金凤(释严莲);龙树中观思想在华流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吴丹;《大乘大义章》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5 张元林;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艺术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丁文慧;佛教性空思想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孙业成;法藏圆融之“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史文;禅观影像论[D];复旦大学;2006年
9 王志远;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吕有云;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氏论(释如田);智者大师性具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马丽;论鸠摩罗什的佛典翻译及其历史贡献[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孙垂亮;论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4 易咸英;《妙法莲华经》异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邓氏华;《法华经》的文学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郭文;从佛国到凡尘[D];青岛大学;2009年
7 解兴华;《大乘大义章》试析[D];西南大学;2007年
8 王建;两晋南北朝时期观世音灵验故事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梁富国;竺法护与鸠摩罗什入华传教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丁瑾;浅析鸠摩罗什与义净佛经翻译的异同[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16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116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