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耶儒慈善思想和实践的会通与转化
[Abstract]:The eastward spread of Catholicism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made the Catholic missionaries and Confucian Christians have a dialogue and integration in the field of char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ought of "Yerism and Confucianism", the two sides connected the Catholic benevolence thought with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thought, and launched the charity practice of merging the traditional Yerism and Confucianism.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Catholic philanthropy, Confucian Christians have transformed their charitable thoughts and practices. With God's love of transcendence, they corrected the deficiency of Confucian philanthropic thoughts dominated by politics and ethics, and merged the philanthropic traditions of both sides, and began the charity practice of "both form and spirit". The Confucian Christian charitable thought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not only enlighten the development of philanthropy in contemporary China,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ese society, independent of the "public sphere" outside the country.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中国基督宗教思想研究:明末清初篇》(批准号:12XJA730002)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价值多元时代道德共识的求索》(批准号:13LZUJBWZD001)
【分类号】:B979;B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锦全;儒家论人际关系的矛盾两重性思想[J];中州学刊;1987年05期
2 梁韦弦;儒家的政治观与治国之道[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3 焦克明;“义利”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02期
4 陈启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J];东岳论丛;1991年02期
5 刘建国;儒家的直觉思维与现代文化[J];长白学刊;1992年01期
6 何乃川;略论朱熹对老子的评价[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7 韩东育;儒家“尊老”思想中的自然情感原则[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8 赵峰;儒道合流:儒家价值信念的胜利[J];孔子研究;1994年03期
9 周可真;试论儒家之“道”及其矛盾观——兼论其与道家之“道”的区别[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10 阎步克;;儒家对文明与进化的一个看法[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祥龙;;重建儒教的危险、必要及其中行路线[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克明;;浅析董仲舒义利观之承前启后[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业新;;传统人文资源和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对象[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张茂泽;;论儒家的价值观[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5 钟金雁;;略论先秦两汉时期儒家的贫富观及贫富调整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杜维明;;儒家人文主义中的社会、个人和人类-宇宙观[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王中江;;儒家经典诠释学的起源[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8 周孚政;;儒家与宗教[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瑛;;儒家文质兼备论浅谈[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10 余治平;;儒家责己与责人的道德要求[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田辰山博士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剑雄 中央民族大学 牟钟鉴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杜维明 计海庆译;再看儒家世界观[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庞朴;儒家的“忧”与“乐”[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马登雨 山东省东营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略谈儒家“义利”思想的积极意义[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4 干春松;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角色[N];光明日报;2001年
5 安乐哲 美国夏威夷大学;儒家的角色伦理和人格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张有智;儒家礼学与传统文化[N];山西日报;2011年
7 邹万银;儒家的仁爱以人为本[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8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王泽民;论儒家中庸之道[N];甘肃日报;2010年
9 秦晖;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N];南方周末;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高永;儒学就是人学[N];济宁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建猷;《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D];西北大学;1999年
2 温航亮;汪中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郭继民;庄子哲学的后现代解读[D];山东大学;2008年
4 梅珍生;晚周礼的文质论[D];武汉大学;2003年
5 孟晓路;儒学之密教—龙溪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
6 常裕;河东学派考论[D];南开大学;2006年
7 罗安宪;道家心性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8 许家鹏;“儒术独尊”与“霸王道杂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付粉鸽;自然与自由[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张铮;荀况与“百家争鸣”时代之终结[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小波;儒家天人观的逻辑发展[D];苏州大学;2008年
2 邱瑛;论儒家民本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3 何永强;《郭店楚简》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国武;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新胜;论董仲舒更化的天道哲学[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6 张水芳;儒家生态伦理观与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D];浙江大学;2008年
7 彭昊;庄子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融通[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周欣;论董仲舒的人际和谐观[D];中南大学;2006年
9 邢海玲;魏晋玄学圣人观探微[D];河南大学;2008年
10 高立梅;儒家“仁义”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22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12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