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炳灵寺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三十五佛初探

发布时间:2018-07-25 08:17
【摘要】:三十五佛作为佛教礼忏的重要法门对像,是石窟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宗喀巴创制三十五佛修观仪轨,使三十五佛具备了各自鲜明的身像特征及功德利益,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三十五佛修观法门在藏教各派尤其是格鲁派中的发展。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壁画中,共有4个洞窟中绘制有整体或单尊的三十五佛像。本文以各窟中的三十五佛为主线,分别梳理和简析了这一题材在各窟中的功用、特征以及其与窟中其他佛教内容结合、配置而展现出的佛教意涵。
[Abstract]:The 35 Buddha is one of the common themes in the grotto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uddhist Rite repentance. Zongkaba created the ritual of 35 Buddhas, which made 35 Buddhas have their own distinctive body characteristics and merits, and to a great exten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35 Buddhist practice in Tibetan schools, especially among the Grugers. In the Tibetan Buddhist frescoes of Bingling Temple grottoes, there are 35 Buddhist statues painted in 4 caves. Taking the 35 Buddhas in the grottoes as the main line, this paper combs and briefly analyzes the functions, features and the Buddhist implications of the theme in the Grottoes combined with the other Buddhist contents in the grottoes.
【作者单位】: 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
【分类号】:B9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文彬;从版画看西夏佛教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J];中国藏学;2003年01期

2 陆水林;乾隆时期巴尔蒂斯坦(小西藏)与清朝关系初探[J];中国藏学;2004年01期

3 李保文;唐古特·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考[J];中国藏学;2005年02期

4 杜常顺;明代留住京师的藏传佛教僧人[J];中国藏学;2005年02期

5 陈庆英;;固始汗和格鲁派在西藏统治的建立和巩固[J];中国藏学;2008年01期

6 丹曲;;试述卓尼禅定寺与拉卜楞寺的宗教文化关系[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

7 杨士钰;;侯显生平研究[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

8 黄博;;清代西藏阿里的域界与城邑[J];中国藏学;2009年04期

9 杨鸿蛟;;由兰州永登县博物馆藏明清唐卡看15—17世纪河湟地区藏传佛教信仰的变迁[J];中国藏学;2010年01期

10 王开队;;试论15至18世纪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扩展——以寺院为中心[J];中国藏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才吾加甫;;当代新疆土尔扈特蒙古佛教高僧[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雪慧;;明代藏区施政及其对藏族社会之影响[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3 蒲文成;;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文化的历史变迁[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家鹏;;清皇家雅曼达噶神坛丛考[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下)[C];2007年

5 鲁顺元;;卓仓藏族的婚姻圈:基于郭尔三个村的分析[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6 才华多旦;;“勺哇”人的族源考辨[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何威;河州土司何锁南家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祁文寿;卓仓藏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杨卫;清代青海藏族社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蓓;《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卓么措;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黄正林;黄河上游区域农村经济研究(1644-1949)[D];河北大学;2006年

10 马晓军;甘南多元宗教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福春;近代国家与游牧社会[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巨晶;神山、自然与部落[D];兰州大学;2011年

3 谢光典;公元七至九世纪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历史地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果建业;汉藏边缘藏语穆斯林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徐双明;安多古刹—叶尔巴寺的历史与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魏晔;西北地区花儿会的发展及区域特征(1912-196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春花;锡埒图固什绰尔济跋诗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曹培;和硕特蒙古在藏史事述论[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9 黄全毅;五世达赖喇嘛对西藏的治理和改革[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10 省丽丽;藏区青少年儿童出家问题的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淑梅;高庆军;;炳灵寺石窟中的佛教艺术之最[J];丝绸之路;2009年17期

2 马玉蕻;王文元;;炳灵遗珍——“炳灵寺佛教文物展览”简介[J];丝绸之路;2008年07期

3 姜涛;陈雪雪;;绘塑奇珍辉日月 梵宫艺苑耀炳灵——炳灵寺藏传佛教艺术评析[J];图书与情报;2009年01期

4 向凌;论我国古代神话的形象和形象的塑造[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5 李翎;藏传佛教造像特征浅议[J];西藏研究;2003年01期

6 彭无情;;宗教文化的特征——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新疆的萨满教文化为例[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年11期

7 张岚;神人“同形同性”——希腊神话特征探析之一[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刘俊;;大历史视野下的九华山佛教文化特征解析[J];网络财富;2009年06期

9 董小川;白丰绩;;试论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王玲秀;;炳灵寺文殊题材与文殊信仰初探[J];丝绸之路;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易齐;;“生命树”的物性、神性与自性——体认健全生命的完整结构[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黄徙;;晪Ru侜pc新^遟文化——奻壚“鹿耳晙Z健毙叛鎏厣膹I化怤程[A];两岸学者论妈祖(第二集)[C];1998年

3 谢聪辉;;道教与台湾家庭的关系[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肖碧;王逢睿;李传珠;;石窟水害成因的工程地质分析与防治对策[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马龙 罗玉珍;《永靖炳灵寺石窟研究文集》出版发行[N];民族日报;2011年

2 丁胜;朝圣炳灵寺[N];天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文宏;安阳石窟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涛;根敦群培哲学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2 奚刘琴;儒士排佛思想探微[D];南昌大学;2005年

3 李媛;当代新疆察哈尔蒙古萨满民间实践活动及其特征[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4 施保国;中国佛教的人文关怀及其现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7年

5 张欢;现代民间类宗教团体的特征及演化[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通铃;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艺术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7 杨宏亮;当代都市教会组织特征及科层制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8 花惠媛;慈惠堂西王母信仰的神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邵钢锋;北朝佛教释游略论[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43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143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1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