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佛教般若思想的心理治疗意蕴

发布时间:2018-07-31 18:25
【摘要】:般若为梵语"智慧"的音译,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它通过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破解,引领众生了悟世间诸法实相,以此成就自在无碍的生命。文章将般若智慧引入现代心理治疗领域中,从其治疗的病理学依据、目标取向和基本方法等三方面探讨了该修心思想的心理治疗意蕴,指出当事人的心理困扰皆因无明妄执所致,因而藉由般若智慧对世事的如实观照,破除个体的妄想执著,使其回归当下的现实生活,承担起本有的责任,则为心理治疗的核心所在。
[Abstract]:Prajna's transliteration of wisdom in Sanskrit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of Mahayana Buddhism. In this paper, prajna wisdom is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modern psychotherapy, and the psychotherapeutic implication of this thought is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pathological basis, goal orientation and basic metho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of the person concerned is caused by ignorance, so that through the truthful observation of the world by Prajna wisdom, the individual's delusion can be broken, so that he can return to the real life of the moment and assume his own responsibility. It is the core of psychotherap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课题(06SJDXLX001)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叶浩生;;心理治疗领域的本质论与社会建构论[J];心理科学;2007年03期

2 熊韦锐;于璐;;西方心理学对禅定的功效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3 石文山;;责任意识及其培养:从心理健康的视角来看[J];心理学探新;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开照;;试论佛教戒定观对科学研究的意义[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王丽娟;;灾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J];学理论;2009年32期

3 于璐;熊韦锐;;正念疗法的兴起、发展与前景[J];学理论;2011年12期

4 赵成蓉;;浅谈网络心理咨询的得与失——以心理分析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邝廷舜;;责任视野中的教师心理健康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2年24期

6 沈月秀;章粉莲;舒晓庆;;新护士工作责任心培养及效果评价[J];护理与康复;2013年03期

7 刘萍;杨宏飞;;现代思维、后现代思维对心理咨询的影响及其超越[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09年02期

8 于璐;熊韦锐;;灾区人民心理问题的表现形态及正念疗法的调适[J];企业研究;2011年06期

9 张小红;;外语教师公民意识现状分析与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曾祥龙;刘翔平;于是;;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背景、实证研究与未来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程威巍;佛教皈依者的幸福感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霍树云;论禅定与心理分析[D];山西大学;2011年

3 井巍巍;心智觉知训练对初中生抑郁情绪的干预[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松;禅定气功习练者的人格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叶一舵;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年06期

2 石文山;;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魏宏波;;自由与心理治疗——欧文·雅洛姆存在心理治疗理论述评之一[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薛晓阳;;道德健康的教育学刍议——兼议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J];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5 谭小宏,秦启文;责任心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6 石文山,陈家麟;心理健康:从系统资源管理的视角来看[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7 叶浩生;杨文登;;责任的二重性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基于心理学的视野[J];心理学探新;2008年03期

8 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远志;从“六根不净”谈起[J];佛教文化;1992年Z1期

2 傅京生;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J];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03期

3 王先霈;寻访智慧之光[J];云梦学刊;1996年02期

4 裴俊!政管系;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特征[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5 孙尚扬;汤用彤对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脉络的疏寻[J];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

6 谢佐;佛教在西藏的“前宏期”和“后宏期”[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7 王世安;;读《大智度论》(续完)——评介般若空宗六波罗蜜兼及大乘运动空密关系 十二、空宗与密宗的关系[J];五台山研究;1989年01期

8 贾题韬;严永奎;冯学成;;《赞般若波罗密偈》解说(下)[J];法音;1993年10期

9 立人;菩提树下觉悟与工业文明危机[J];佛教文化;1995年06期

10 何劲松;佛教与全真教的成立[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立;;佛教心理学与作为心理学的佛教[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臧寿源;;悟禅说偈读大休《十九偈》[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郑庆云;;宗教(佛教)教育在解决全球文明冲突问题所可扮演的角色[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方立天;;佛教与中国古代人生哲学[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5 杨彦春;;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相关问题[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朱瑞玲;;宗教信念、同理情怀与利他行为[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刘蕻;;慧海大珠性圆明[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8 张新民;;般若智慧与禅道治疗学[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9 唐思鹏;;佛教的生死观[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10 吕o,

本文编号:21564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1564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a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