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蒙古族腾格里信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4 20:22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蒙古族腾格里信仰及其文化内涵。蒙古族腾格里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蒙古族民间宗教的核心内容,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腾格里信仰起源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共有的信仰习俗。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关于"腾格里"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汉书·匈奴传》。与此同时,不管是与匈奴同一时代的东胡,还是后来的乌桓、鲜卑、突厥,再后来的契丹、女真,以及很多生活在大漠南北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中均有敬天、拜天、祭天的文献记载。这些内容为探究蒙古族腾格里信仰的发生,以及缘起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文献线索。除此之外,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欧洲传教士、旅行者、以及商人的记录,为了解古代蒙古人敬天习俗提供了不同的视角。随着蒙古民族在北方草原的崛起,"腾格里"的观念被蒙古人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产生出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腾格里"信仰体系。蒙古族现今最古老的文献一一《蒙古秘史》开篇就提及"腾格里"。据有学者统计,《蒙古秘史》中"腾格里"一词出现多达70多次。通过《蒙古秘史》中出现的腾格里,能够清晰展现出古代蒙古族腾格里信仰的内容,蒙古族天命观念及其属性,了解到蒙古族最早的腾格里祭祀仪式,能够概括地反映蒙古族腾格里信仰的特点。因此,本文以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呈现的历史文献为线索,追溯古代"腾格里"信仰的发生和缘起,尝试展示"腾格里"信仰的文化特征,并对其进行文化解读。作为一种具有活态性的宗教文化现象,腾格里信仰有其自身生长、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蒙古族原生形信仰体系——萨满教,将人类和万物的起源归于"腾格里"。萨满教体系中"腾格里'"名称繁多、内容庞杂。按照其说法,萨满教中一共有九十九尊"腾格里"神。事实上,如果把所有"腾格里"的名称排列起来,其总数会大大超过九十九。但万变不离其宗。根据蒙古社会和萨满教发展的脉络,在萨满教体系中腾格里神经历了从自然之腾格里,到人格化的腾格里,再通过政治提升,达到政统神的历史转变。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腾格里信仰即负担着游牧民族渴望雨水充足,人畜平安、牲畜兴旺的基本愿望和社会功能。它也维护着"天命"观念下成吉思汗为首的黄金家族的正统性与统治的一脉相承。同时承载着游牧帝国开疆辟土,扩大疆域的政治野心。随着萨满教的衰落,藏传佛教先后两次进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腾格里信仰在于藏传佛教相接触的过程中,逐渐被其吸收、改造和系统化。从而形成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并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腾格里信仰经历了蒙古族社会两个重要的宗教时代,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并在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兼容并蓄的共生关系中保有一份生存空间。经过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时至今日,腾格里信仰依然以民间信仰的形式得以留存和延续,并存在于蒙古族人的观念、日常生活以及祭祀习俗中。腾格里信仰不仅随着蒙古族宗教文化的演化,形成独特的发展轨迹,并且拥有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蒙古族腾格里信仰的生成离不开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文化的滋养。在探究腾格里信仰的文化之源的基础上,对蒙古族腾格里为主的传统日、月、星辰等天体、天象以及自然物崇拜的解析,最终解决蒙古族腾格里信仰内涵的问题。尤其是通过历史上蒙古族腾格里祭祀的内容和特点,结合目前在蒙古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腾格里祭祀仪式的形式与内容,尝试出揭开信仰背后的象征内容和象征意义。腾格里信仰的内涵中展现出蒙古族游牧文化,以及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根源性特征。探讨腾格里信仰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和民间宗教研究均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蒙古族以"腾格里"为背景,创造出了绚烂的民族文化。它既体现在蒙古族哲学思想、价值体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方面,也是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精神文化领域的重要方面。同时融入并渗透到蒙古族人民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文化中。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Tengri belief of the Mongolian nationality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The Tengri belief of the Mongolian nationalit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It is not only the core content of Mongolian folk religion,but also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Mongolian traditional cultural thought system.The Tengri belief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northern minority nationalities. Belief and Custom. In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earliest record of "Tenggeri" appeared in the Han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whether it was Donghu of the same time as the Huns, or later Uhuan, Xianbei, Turkic, and later Khitan, Nvzhen, and many ancient nomadic peoples living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desert, the customs and religions of the northern nomads. There are all documented worship, worship and sacrifice of heaven. These contents provide valuable literature clues for exploring the occurrence and origin of Mongolian Tengger belief. In addition, the records of European missionaries, travelers and businessmen from the middle of the 13th century to the 14th century provid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ancient Mongolian custom of worship of heaven. With the rise of the Mongolian people in the northern grassland, the concept of "Tengger" has been inherited by the Mongolians and further enriched and developed, resulting in the "Tengger" belief system with Mongolian characteristics. The term "Tengri" has appeared more than 70 times. Through the Tengri appearing 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Mongolia, the contents of the Tengri belief of the ancient Mongolian, the concept and attributes of the Mongolian fate can be clearly displayed, and the earliest Tengri sacrificial rites of the Mongolian people can be understood, which can general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ngri belief of the Mongolian peopl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present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angles,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and occurrence of the ancient Tengger belief, tries to reveal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ngger belief and interprets it culturally. As a living religious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Tengger belief has its own growth, development and change process. The belief system, Shamanism, attributes the origin of man and all things to Tengri. The name Tengri in Shamanism is numerous and varied. According to it, there are ninety-nine Tengri gods in Shamanism. In fact, if all the names of Tengri were put together, the total number would exceed ninety-nin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society and Shamanism, Tengger Nerve experienced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from natural Tengger to personalized Tengger, and then through political promotion, reached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god. It also maintains the orthodoxy of the Gold Family headed by Genghis Khan under the concept of "Heaven's Destiny" and carries the political ambition of the nomadic Empire to open up territory and expand its territory. Belief is gradually absorbed, transformed and systematized by Tibetan Buddhism in the process of contacting with each other, thus forming a Tibetan Buddhist culture with Mongolian characteristics and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Mongolia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 is a living space in the coexistence of Manchu and Tibetan Buddhism.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engger belief still exists and continues in the form of folk beliefs, and exists in Mongolian ideas, daily life and sacrificial customs. The evolution of religious culture has formed a unique track of development and possesse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with Mongolian characteristics. The formation of Mongolian Tengger belief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nourishment of nomadic culture with animal husbandry as its main part. The analysis of the celestial phenomena and the worship of natural objects will eventu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ongolian Tengger belief. Especially through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ngolian Tengger sacrifice in history and combining with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several typical Tengger sacrificial ceremonies in Mongolia, the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symbolic contents and symbols behind the belief. The connotation of Tengger belief shows the nomadic culture of Mongolian people and the root characteristics of Mongolian religious belief.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 religion of Mongolian people. In Mongolian philosophy, value system, literature and art, customs, ethics and morals, but also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and other important aspects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fields.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9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宏;;蒙古族传统文化特点浅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王福革;;从“蒙古族哲学”到“蒙古族的哲学”转变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双福,丽俊;论有关早期蒙古歌曲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8年04期

4 赫·乌力吉图;;古代蒙汉文化交流及蒙古族汉文诗歌的艺术成就[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1988年01期

5 葛根高娃;试论清代蒙古族文化的特征[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1年04期

6 王辅政;;浅议蒙古族民俗文化的调查方法[J];实践;1999年04期

7 刘冬梅;;辽宁蒙古族文化浅谈[J];清明;2007年06期

8 马世雯;近20年来的云南蒙古族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杨·巴雅尔,王静安;从滇、川蒙古族文化现状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东日娜;;简析蒙古族古代歌舞遗存[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亚男;;浅谈对蒙古族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2 苏布德;;2008年上半年“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计划[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3 阿如娜;;蒙古族文化传承教育及其资源开发的探讨[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4 陈新丽;;历史上的蒙古族私塾教育的文化影响[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5 王福革;;从“蒙古族哲学”到“蒙古族的哲学”转变研究[A];论草原文化(第八辑)[C];2011年

6 苏布德;;“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方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7 苏布德;;“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终期实验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8 王景慧;;图案,草原文化源自心灵的情感流淌——蒙古族风格家具图案解读[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9 白歌乐;;蒙古族“风马”习俗的历史渊源——兼与郭雨桥先生商榷[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10 姚克成;;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保护蒙古族文化[A];第二届元上都遗址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敖力召 李易霖;探寻毕节余姓蒙古族[N];贵州民族报;2010年

2 收藏市场资深评论家 张德海;蒙古族家具:一束艳丽的奇葩[N];北京商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阿勒得尔图;成吉思文化:蒙古族文化的新概括[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记者 高平;蒙古族呼麦艺术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N];光明日报;2008年

5 马艳军;内蒙古蒙古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会成立[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记者 卢毅然 驻内蒙古记者 阿勒得尔图;蒙古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会成立[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记者 刘珊;蒙古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会成立[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8 记者 陈静 驻内蒙古记者 包国忠;内蒙古成立蒙古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会[N];中国旅游报;2009年

9 记者 贺喜格宝音;乌兰浩特市蒙古族小学: 全力传承优秀民族文化[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10 记者 郑有胜 王红光;到“敖包之乡”体味蒙古族文化[N];辽宁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冯大彪;蒙古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贾宝锋;蒙古族女性盛装的服饰审美特征在工笔肖像画创作中的表现[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3 乌兰;蒙古族腾格里信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

4 桑郁;云南通海蒙古族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通拉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石翠红;蒙古族学校教育中“避蒙趋汉”现象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达妮莎;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柳逸善;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中江;云南蒙古族民族文化变迁研述[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闫莉;蒙古族题材动画学习资源对蒙古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3 呼德力格尔;蒙古族传统法律典籍中的法文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白丽丽;《蒙古族文化读本》第二讲翻译实践报告[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阿思路;蒙古族题材电影中民族文化的影像传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杨毅;杜尔伯特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功能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7 敖尔格勒玛;蒙古族微博用户民文化本传播效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8 郝蕊;漫瀚调唱词中的女性形象论析[D];内蒙古大学;2015年

9 额日登塔娜;电视媒体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李婧;蒙古族女子服饰特点分析及其与现代女式婚礼服的融合设计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84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184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7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