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功于释氏,犹孔门之孟子——浅谈调和佛教与名教的高僧慧远
[Abstract]:Huiyuan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He exchanges celebrities and contacts with dignitaries, so that the Lushan Sangha is able to settle down in troubled times, establish a Buddhist system that reconciles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nd makes Buddhism an independent existence in the ideology of the whole society.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分类号】:B94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法光;佛教何以与儒道并列而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李霞;;论皖江佛教传播中心与文化特质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阚绪良;《世说新语》词语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吕斌;;支遁生平事迹及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陶礼天;《出三藏记集》与《文心雕龙》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俞晓红;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伦理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张勇;;寒山的论诗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邹星旺;;论赋对变文讲唱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四龙;;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新民;高原;;岐黄文化与庆阳远古文明[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永生;王维;;岐黄文化在庆阳的传承与发展[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4 唐晓峰;;基督教在华传播应向佛教学些什么?——从谢扶雅的相关理论谈起[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5 任平山;;龟兹佛教大小乘因素的史料分析[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6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静;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娜;圣经文本翻译钦定现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学贵;明代文人与庐山关系考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丹;《沧浪诗话》的语言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鹏飞;音乐的宗教[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訾翠霞;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唐丽星;早期道教的行香文化[D];南昌大学;2010年
9 张业峰;宗密“和会”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晓东;佛教传入早期的儒佛之争与慧远对儒佛关系的调和[J];宗教学研究;2001年02期
2 夏金华;;论说一切有部“实有”观念对慧远思想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韩国良;;慧远佛学思想蠡探[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04期
4 屈大成;;庐山慧远的戒律观及其实践[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03期
5 府建明;;慧远佛学思想的内在矛盾与展开[J];学海;2010年06期
6 马恺征;;慧远对佛教因果报应论中国化的贡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安藤更生;李广洁;;慧远的庐山龙泉寺位置考[J];五台山研究;1992年04期
8 姜元奎,谢路军;慧远念佛思想特色探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9 梅原猛,温茂林;开创“中国净土教”体系的慧远、昙鸾[J];五台山研究;2002年02期
10 冯国栋;;《慧远评传》读后[J];博览群书;200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芮诗茗;;建国以来六朝佛教史研究概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冯巧英;;净土宗形成探源[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志明;重看魏晋时期佛教之 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世界[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陈建明;大理名教堂——圣三堂[N];中国民族报;2002年
3 邢贲思;嵇康死,《广陵散》绝(上)[N];学习时报;2002年
4 邢贲思;嵇康死,,《广陵散》绝(下)[N];学习时报;2002年
5 顾钧;礼仪的重要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许士中;试解弘一大师临终绝笔之心境[N];中国证券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何海宁;开阿育王塔,取佛顶真骨,建全国佛都?[N];南方周末;2009年
8 张润堂 杨学凤;法显:西行求法第一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方立天;佛教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一)[N];太原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陈洁;方立天:学问多从静里来[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林洋;慧远佛学思想源流探讨[D];西南大学;2011年
2 班睿;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的本土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刘丽芳;六朝江西佛教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魏魏;慧远的净土信仰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周长帅;理性一味、一分始有[D];山东大学;2012年
6 解兴华;《大乘大义章》试析[D];西南大学;2007年
7 许宇飞;论慧远[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贺春旭;晋宋“神不灭”思想与印度佛教业报轮回思想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5年
9 陈建华;庐山慧远“实有”思想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10 张增勇;慧远业报轮回说浅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86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186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