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大拙理解的“日本式”和“中国式”——以《日本式灵性》为主的考察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introduces Suzuki's experience and his masterpiece "Japanese Spirituality" and his visits to China and exchanges with the intellectuals. Then, by analyzing the name of "Japanese Spiritua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Japanese Buddhism, we can see the nationalist tendencies of Dazhu and propose that Dazhu takes Ze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Japanese Spirituality. In the end, the author examines Da Zhuo's understanding of Zen in China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non-theory" and "man".
【作者单位】: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友;扎实研究纵深发展[J];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01期
2 文溪;禅学[J];佛教文化;1994年01期
3 朱彩方;禅:无理之理和日用常行[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4 龙文茂;论禅宗的生存智慧[J];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3期
5 刘泽亮;士大夫与禅宗[J];佛学研究;1998年00期
6 方立天;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疏志强;试论禅宗修辞的非逻辑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胡中柱;苏轼与禅宗[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张惠民;浅说中国佛教文化[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陈星桥;;关于当前佛教界几个思想理论问题的反思(下)[J];法音;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耀X;;禅宗与对句[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2 刘蕻;;慧海大珠性圆明[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3 聂士全;;禅宗超教直指法门实践中的寒山与拾得[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4 尚杰;;禅宗与后现代宗教[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顾春;;试论陆九渊教育哲学与禅宗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臧寿源;;悟禅说偈读大休《十九偈》[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葛荃;;从《五灯会元》看禅之本义——兼及禅·儒学与茶[A];禅茶:历史与现实[C];2009年
8 帕林达;;对柏林禅寺生活禅夏令营的感悟[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9 张励民;;以人为本之儒释异同论[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程群;;“随自意三昧”及其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天;历代帝王尊崇少林禅宗[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邢贲思;禅宗和佛教的改革[N];学习时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王小萍;易中天嵩山论禅[N];河南日报;2007年
4 雷铎;禅宗:在中国代代相传的智能火把[N];南方日报;2007年
5 雷铎;禅宗:从中国传向世界[N];南方日报;2007年
6 陈星桥;禅宗盛行的原因及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阴山 张军;少林功夫体现禅宗智慧[N];北京科技报;2004年
8 王惕;少林功夫——禅宗的动功修行[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户华为;禅宗六祖与佛教中国化[N];光明日报;2006年
10 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 刘益;禅宗的基本实践模式与海德格尔的人之展开状态[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丁文慧;佛教性空思想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海燕;黄庭坚的佛禅思想与诗学实践[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宋玉波;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5 丁氏碧娥(释心孝);禅茶一味[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冯国栋;《景德传灯录》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刘红梅;莲池大师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马海燕;为霖道霈禅师禅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释清决;越南禅宗史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张煜;王安石与佛教[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虎;禅宗“不立文字”说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孔令梅;论王阳明心性论对禅宗思想的融摄[D];安徽大学;2007年
3 尚林;禅宗与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宜鹏;禅宗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蕴[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文斌;禅宗与海德格尔:在心物一体中人诗意地栖居[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胡秀红;禅宗教育心理思想特色及其现代意义[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7 魏如松;峨眉山禅宗传播考[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8 张薇;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D];厦门大学;2007年
9 吕少萱;禅宗的智慧及其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华华;禅宗心性论的发展历程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93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193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