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上第一篇孟子学文献——《牟子理惑论》新探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Fudui and Huang Lao were a family, the immortals were very active, and Buddhism had a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Mou Zi converted to Buddhism, paid equal attention to the three religions, and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Mencius. There are 6 cases of real names, 11 cases of explicit and anonymous statements about Meng, 4 case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which not only have a high index of documentation, but also have a heavy weight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Many of Mencius' thoughts and statements, especially the core points of view such as distance from Yang Mo, differentiation of Yi Xia, power and land, etc., obtained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effectiv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wisdom of "Mou Zi Li's Theory of confusion", and served the independence of Buddhism and its localization in China. Mou Zi not only supported the Buddha by Meng, but also called Confucius and Mencius many times, trying to improve Mencius'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great ideology.Mou Zili's theory of confus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ork of Mencius study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but also a masterpiece of the study of Jiaozhou Mencius. It is the first Mencius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Menciu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孟学史》(11&ZD083)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海文;;中国思想史上的“引用”:以《新语》引孔孟荀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吴勇;;试论《牟子理惑论》之真伪[J];宗教学研究;2007年02期
3 杨海文;;贾谊《新书》对孟荀的显性—匿名引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4 刘梁剑;;“形神”不定:魏晋南北朝思想的一个面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海文;[N];中华读书报;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福;;蒲松龄《古镜行》诗考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3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赵們;《道德经》与生态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5 张连伟,郭君铭;庄子“小大之辩”与逍遥之旨[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6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倪劲松;;“太极”之词源考述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赵妙法;;《淮南子》的“自然无为”说及其后现代意义——兼与任继愈、李泽厚两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尉利工;;论意、象、言的诠释学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10 张连伟;郭君铭;;《庄子·外物》“两陷”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四龙;;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腊永红;鲁西龙;王振华;;《黄帝内经》与道家思想略论[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3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金尚理;;逍遥:庄子人学思想解读[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5 陈江风;;游仙诗文化渊源臆说[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6 杨绪敏;;论明清时期《史通》的流传、整理和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7 蔡鸿生;;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8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9 杨福瑞;;北方游牧民族的穹庐观念与毡帐文化[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10 尚学锋;;竹简诗论“《卷耳》不知人”的阐释史意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8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孙旭鹏;庄子的生命观[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广福;张载道德境界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秀廷;论生命哲学的武术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干艳娟;宫体诗创作题材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阴法鲁,陈铁民;贾谊思想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2年05期
2 潘铭基;;《鬻子》与贾谊《新书》互文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02期
3 杨海文;;中国思想史上的“引用”:以《新语》引孔孟荀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吴涛;;贾谊《新书》引《春秋》述略[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温玉成;“早期佛教初传中国南方之路”质疑[J];四川文物;2000年02期
6 刘伟铿;梵文Buddha译为“佛”始于广信[J];肇庆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丁毅华;荀子、贾谊礼治思想的传承——兼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思想基础[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8 杨海文;;《孟子》引论《诗》《书》的文献地图——兼评陈澧《东塾读书记》考释的得失[J];现代哲学;2011年04期
9 郁振华;金岳霖关系理论研究[J];哲学研究;1993年09期
10 杨海文;;《孟子》传记博士问题的学术史考察[J];中国哲学史;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平;;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贡献及地位[J];现代哲学;2008年03期
2 金维诺;敦煌壁画中的中国佛教故事[J];美术研究;1958年01期
3 宋源;从秦始皇囚禁佛教徒谈起——学习儒法斗争史札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03期
4 方立天,华方田,徐绍强;古代浙江籍佛教学者与中国文化[J];浙江学刊;1988年03期
5 李静;佛教初传入华的几种说法[J];佛教文化;2005年05期
6 邹西礼,袁书会;中国佛教史上之关中[J];法音;1998年12期
7 刘威;裴勇;;季羡林盛赞世界佛教论坛[J];中国宗教;2006年06期
8 继东;中日禅学研究研讨会在我校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李嗣承;;人能弘道,道藉人弘——评黄夏年《中外佛教人物论》[J];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02期
10 杨廷福;;中国佛教律宗源流(续)[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羡林;;佛教传入龟兹和焉耆的道路和时间[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韩毅;;《北宋传法院及其译经制度》出版[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楚草;;江陵古代僧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3年
4 牛致功;;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A];唐史论丛(第七辑)[C];1998年
5 季羡林;;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6 季羡林;;贺词[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7 贾应逸;;克孜尔第114窟探析[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8 伊斯拉菲尔·玉苏甫;;回鹘文文献二种[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9 蔡鸿生;;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10 徐心希;;闽台佛教的宗派与传承——以佛教福州鼓山系为中心[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史涌涛;纵论大同在中国佛教史地位[N];大同日报;2010年
2 宗教所 杨曾文;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写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叶皓;南京:中国佛教史上的学术中心[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俞学明;元代佛教研究的扛鼎之作[N];光明日报;2005年
5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N];中国民族报;2006年
6 胡遂;佛教“涅i盟牡隆庇肽铣迨玔N];光明日报;2006年
7 杨树荣;汲取积极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N];云南政协报;2007年
8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肇庆旅游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黄柏权;珠江文化的哲圣——六祖惠能[N];广东科技报;2007年
9 陈红星;和谐新世界 美好中国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高建中;佛教典籍《嘉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N];人民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斌;一心与圆教[D];苏州大学;2008年
2 吴丹;《大乘大义章》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王志远;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史文;禅观影像论[D];复旦大学;2006年
5 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何宗旺;蒋维乔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纪峗;慧皎《高僧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于海波;清代净土宗著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林魁;《广弘明集》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艳;《牟子理惑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马晓涛;从《楞严经》的真伪辨析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程[D];西南大学;2008年
3 韩雷;剖析《牟子理惑论》中佛与儒、道的异同[D];西南大学;2007年
4 王小明;杨文会与中国佛教近代化探析[D];湖南大学;2007年
5 胡漫漫;紫柏大师的佛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刘兴恩;能海思想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7 陈氏玉霜(释勇莲);道宣律师与四分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马海燕;鼓山禅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丽娜;《法苑珠林·感应缘》中的鬼[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卞希东;论善导在净土宗发展中的贡献[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66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266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