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憬与《起信论同异略章》、《一心二门大意》——中日韩佛教思想交流的“边地情结”和“伪托现象”
[Abstract]:The Zhicai works of Yangzhou, preserved in the present Book of continuation of Zhankai, ar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studying the spreading form of Buddhism i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Mahayana's belief Theory, which is preserved in Yangzhou Zhikai's works, and the Qing Dou Sha Men see the complement to the Dharma Dune,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in the study of the spreading form of Buddhism i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By examining the preface, the postscript and the form of the works, this paper is determined to be the work of the Hua Yan Buddhist monks of the Dongda Temple in Nara, Japan, by examining the preface, the postscript and the form of the works. Secondly, the comparison of "one mind and two main ideas" a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sets" shows that both statements and narratives are identical; Moreover, the forme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credit according to Hua Yan's thought is also in line with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of Zhiyuan, so it is also a work of Zhiyuan. " Zhiyuan sounds similar to Zhikai, so Zhiyuan may pretend to be Zhikai, or it may be a mistake later copied. Finall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phenomenon of "pseudo-sustenance" in Buddhism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may also be caused by the "border-land complex" of Buddhism in the two countrie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哲学系;
【基金】:教育部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901) 清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基金青年项目(2012WHQN002)成果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金华;;东亚佛教中的“边地情结”:论圣地及祖谱的建构[J];佛学研究;2012年00期
2 圣凯;;明清佛教“四大名山”信仰的形成[J];宗教学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大春;论日本佛教的清国开教与中国社会的抵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刘富胜;中日佛教交流概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季爱民;;道宣与中国佛教史上“法难观”的形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杨曾文;桑吉扎西;;纪念日本临济宗奠基人无相大师圆寂650周年[J];佛教文化;2007年06期
5 那传林;日持上人及其宣化遗物介绍[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6 许序雅;庄圆;;从宋元四明六志看宋代明州的佛教[J];佛学研究;2005年00期
7 杨曾文;;日本净土宗祖法然及其判教学说[J];佛学研究;2008年00期
8 法缘;;日僧圆尔辩圆的入宋求法及其对日本禅宗的贡献与影响[J];法音;2008年02期
9 李尚全;;教相判释:空海对唐密日本化的贡献[J];法音;2011年10期
10 邵鹏;;飘摇不定的信仰——略论日本神道教的嬗变[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2 唐忠毛;现代性视阈中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查明昊;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D];浙江大学;2006年
4 王玉强;近世日本朱子学的确立[D];吉林大学;2009年
5 黄庆法;台湾总督府的“对岸经营”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丁国旗;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魏建中;圆悟克勤禅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江静;赴日宋僧无学祖元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杨锋兵;契嵩思想与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卢忠帅;明清九华山佛教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禹默;被误为圣母的观音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鲍顾瑜;日本遣明使与中日观音信仰[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3 杨绿琴;“天台宗玉泉系”考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梁家烨;广东新兴国恩寺历史建筑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雪皎;日本佛教在青岛的“海外开教”[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赵佳;日本法律移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陈硕炫;琉球佛教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罗玲;论飞鸟时代佛教传入日本的诸条件[D];湖南大学;2005年
9 郭文香;周作人的茶意神髓[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桂丹;隋唐时期佛教东传日本之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邦维;;佛教观念中的“众生”与“民族”[J];法音;2009年09期
2 张风雷;五代宋初天台教籍复归中土问题的再检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郑诚;江晓原;;何承天问佛国历术故事的源流及影响[J];中国文化;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益;“庶几”“几近”同异[J];咬文嚼字;2001年02期
2 高兴宇;;故事人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12期
3 张茹;;先秦诸子同异观辨析[J];天中学刊;2009年03期
4 金会霞;;出入于同异之间——《生命如叶》赏析[J];写作;2009年19期
5 谭永祥;;同异——修辞新格之一[J];当代修辞学;1982年02期
6 王毅;;开拓与自信——谈汉唐的闳放风格及其同异[J];读书;1987年09期
7 刘学智;先秦同异之辩的历史考察[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8 ;和与同异[J];月读;2013年05期
9 申桂生;;谈修辞中“同异”辞格与同义词的区别[J];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闻兹;;话说称谓同异[J];上海鲁迅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韩双喜;冯钟林;蒋明;;基于同异反决策原理的打击目标优化[A];Proceedings of 14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CCSSTA’2012)[C];2012年
2 郭瑞林;刘亚飞;王景顺;毛光志;刘彦珍;崔瑞峰;;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品种区域试验同异分析方法[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吴丽萍;白扬文;;教学过程的同异反管理模式[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4 郭瑞林;王占中;刘亚飞;吴秋芳;路志芳;;作物同异育种智能决策系统及其应用[A];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赵克勤;张清河;;基于联系数的同异反系统和谐与发展理论探讨[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霜琴;;试论李白与苏轼豪放性格之同异[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谢阳举;同异哲学:古代治理艺术的重要思想来源[N];北京日报;2014年
2 周山 朱义禄 李海生 翁绍军 方松华 夏金华;相争与相融:中国学术思潮史的主动脉[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河南省政协 刘保新;浅议统一战线中的同和异[N];人民政协报;2003年
4 扎拉嘎;关于逻辑平行律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本文编号:2470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47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