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神话历史如何重构

发布时间:2019-05-09 21:54
【摘要】:沟通神话与历史、重构上古文明,可以说是文学人类学这一学派的特殊立场所在。立足文学本位,通过辨析虚构、真实与文学、历史的关系,重审所谓文学疆界的当代扩张现象和"文学终结论",发现在神话历史重构中,需要警惕仅仅将神话视为真实历史之部分反映这一表层理解,更不能将神话与历史混为一谈。把文学视为一个动态开放性的、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的符号体系,探讨其所表征的特殊的文化编码系统,在历史—神话的动态关系中发现新的知识秩序,是20余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学人类学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意义所在。
[Abstract]:Communication between mythology and history, reconstruction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can be said to be the special position of the School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Based on the literary standard,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ction, truth, literature and history, reexamining the contemporary expansion of the so-called literary boundary and the "final conclusion of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mythology and history, It is necessary to be vigilant to take myth as part of real history to reflect this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let alone to confuse myth with history. This paper regards literature as a dynamic and open symbolic system with complex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nts, probes into the special cultural coding system represented by it, and finds a new knowledge order in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myth. I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which has been booming for more than 20 years.
【作者单位】: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形态研究”成果(08XZW003)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本土经验与中国文论价值取向”阶段性成果(12JK398)
【分类号】:B9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叶舒宪;;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党建;2010年07期

2 王宁;;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J];外国文学;2007年06期

3 叶舒宪;;探寻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四重证据法与人文创新[J];社会科学家;2011年11期

4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马夫轲;;信息时代——文学及文学研究的新阶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4 肖婧;陈素娟;;论“森林”在小说《红字》中的象征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赖永兵;;“日常生活审美化”何以成为论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6 李剑;;技术化生存的人性危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李小玲;从神话到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女娲原型[J];北方论丛;2002年02期

8 王大桥;;经验:文学与人类学的内在契合点——文学人类学的精神向度[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9 范凤仙;;《红楼梦》中的三个世界及女性意识[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杨柳;;嫦娥原型在元杂剧中的置换与解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马大康;;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泓峻;;文学对语言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文学价值论研究维度[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10 高巍;江宁康;;文学与阶级身份建构——英美文学批评新论探究[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庞荣华;毛姆异域游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烨鑫;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静;文化飞散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林语堂《浮生六记》个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吴刚;论连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双重价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慧慧;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市场化取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6 周振琳;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模式[D];南昌大学;2010年

7 吕晓春;数字化环境与新世纪文学[D];鲁东大学;2011年

8 邢之美;论《白鹿原》中的原型[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会平;论史铁生《务虚笔记》的复调性[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刘晓东;论新媒介传播对传统书法审美观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叶舒宪;;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党建;2010年07期

2 杨义,邵宁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访谈录[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3 ;上海文艺出版社将在五月份出版一批新书[J];上海文学;1978年05期

4 王宁;流散写作与中华文化的全球性特征[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勇彬;虚幻的舞台——伊塞尔的文学人类学述评[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傅道彬;文学人类学: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方法?[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3 宇风;;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述要[J];高校社科信息;1998年Z1期

4 叶舒宪;;符号经济与文学人类学——中国文学人类学第四届年会学术总结辞[J];符号与传媒;2010年01期

5 黄向春;自由交流与学科重建:文学人类学的提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户晓辉;关于文学人类学的批评与自我批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周泓,黄剑波;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乐黛云;;祝中国文学人类学再上新台阶[J];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02期

9 萧兵;文学人类学:走向“人类”回归“文学”[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10 乐黛云,李亦园;文学人类学走向新世纪[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守江;;孜孜以求,追溯民族文化之源——闻一多的神话研究[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2 张晓;;立体性与全方位的新典型——过竹与他的《苗族神话研究》[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王子今;;《史记》时间寓言解读:神秘的“四十六日”[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4 闵子群;;历史强震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5 诸国本;;民族医药与社会保健[A];首届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孔宪易;;试谈《如梦录》与明代的开封[A];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3年

7 石麟;;宋江的文化遭遇[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丕远;葛全胜;郑景云;;从历史文献、档案中提取自然环境信息的研究[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9 徐伯勇;丘刚;;北宋东京外城的勘察[A];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85年

10 陈凯东;;安阳名源新说[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祖晓伟;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项目首席专家 叶舒宪;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文学人类学[N];光明日报;2011年

3 程金城 兰州大学文学院;回到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原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郑文丰;用生命感受一切可能性[N];贵阳日报;2010年

5 姚玉洁;徐机玲;泗水王国历史记载将被填补[N];中国矿业报;2003年

6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叶舒宪;典范转移:从民族文学到文学人类学[N];文艺报;2010年

8 记者 莫俊;表述“中国文化”同享研究成果[N];南宁日报;2010年

9 张成福;文学所举办“《山海经》与神话研究”学术讨论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陈梗桥;古画知识知多少[N];中国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显;汉代神话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2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3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包哈斯;蒙古族和满族神话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贺晓武;虚构诗学[D];浙江大学;2007年

10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鹏;一种神话仪式理论的文学人类学意义[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芋均;土家族传统美德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李晓禺;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轨迹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周淑兰;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奇幻小说[D];南昌大学;2008年

5 曾云琦;中国柑橘历史与文化价值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6 李玉兰;鲁迅神话研究刍议[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正伟;形式视域中的原型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鹿博;《庄子》:神话锻造寓言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9 顾玲玲;中国变形神话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10 骆晓飞;《金枝》与文学人类学[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73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473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6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