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程敏政佛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对佛问》为中心
[Abstract]:Based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and the living state of Buddhism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Cheng Minzheng, a famous scholar in the Ming Dynasty, concentrated on his basic views and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m, and deeply analyzed the basic teachings of Buddhism. The function of Buddh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clarify the vague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bystanders, Cheng Minzheng expounded his views on Buddhism realistically, and the text exudes the brilliance of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everywhere.
【作者单位】: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B948;B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王云云;;北宋礼学的转向——以濮议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郭振香;;论胡炳文对朱熹《周易本义》的推明与发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瑞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林炊利;;教化欲望~*的悲剧——李贽的教育话语抗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王阳安;;宋元蒙学识读写教学理论与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丽;陆九渊人生哲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解光宇;徽人关于“朱、陆异同”的对立及其影响[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2 吴卫东;略论佛学思想对谭嗣同哲学思想的渗透[J];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01期
3 黎昕;论闽学对佛学思想的扬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4 谭甲文;;阳明心学与九华佛学[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解光宇;程敏政、程f裙赜凇臁⒙揭焱亩粤⒓捌溆跋靃J];中国哲学史;2003年01期
6 陈寒鸣;程敏政的朱、陆“早同晚异”论及其历史意义[J];哲学研究;1999年07期
7 陈寒鸣;程敏政的心性之学及其在儒学史上的地位[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高振农;论章太炎佛学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1981年05期
9 张岱;李贽与袁宏道佛学思想的对比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蔡尚思;;论清末佛学思想的特点[J];学术月刊;198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在“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解光宇;徽人“和会朱陆”思想及其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2 解光宇;新安理学与心学[N];光明日报;2003年
3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王宇;新世纪马一浮研究成果的全新展示[N];光明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明晓可;一位哲人的文化追寻[N];贵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吴冬梅;“心与理一”与“超凡入圣”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晓华;章太炎道家观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光;论梁漱溟的民主思想及其发展[D];吉林大学;2012年
5 周良发;梁漱溟历史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李永亮;马一浮儒佛会通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辉;从《道一编》探析程敏政“和会朱、陆”思想[D];郑州大学;2013年
2 姜姝;僧肇佛学中的庄学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何巧云;儒学的区域化发展[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晶晶;论梁漱溟的“意欲”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夏云侠;李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张瑞玲;僧肇般若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7 郭建云;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之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仲寅;论魏晋僧人对《庄子》的接受[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凡;论僧肇中观哲学对意象的理论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10 孙文文;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思想的阐释[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78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478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