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三位一体”的火神——生活世界中的神话记忆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18 11:39
【摘要】:以河南几个地区的火神神话为例,从赫勒的"日常生活"概念出发,运用"文化记忆"的理论视角,将地域社会中的神话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形式,来尝试探讨火神神话记忆模式的构成。"神话记忆模式"指火神记忆中那些有固定格式的记忆形式,它具备三个特质:物质形式、神话象征和社会功能。按照记忆媒介的不同,外在物质形式又展现为物象、行为、语言三种形式。记忆模式具备特定的记忆框架,同时伴随社会历史变迁而演变分化。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9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田兆元;;神话的构成系统与民俗行为叙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J];民俗研究;2011年01期

3 王晓葵;;记忆论与民俗学[J];民俗研究;2011年02期

4 叶舒宪;;神话学:从文字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跨越[J];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王倩;;作为图像的神话——兼论神话的范畴[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6 安德明;;神奇传闻:事件与功能[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7 庞朴;“火历”三探[J];文史哲;198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晖;;试论清初汉族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以“厵发令”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户晓辉;;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性的时间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吴学琴;;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矩阵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5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陈君;;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展演——以浙东楚门铁梗游行为个案[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汪孔丰;;民俗学教学视阈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8 周治勇;;旅游开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化重构[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张蜀津;;“国家史”的编纂与民族国家集体记忆的建构 论“十七年电影”中的民国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杨昌宇;;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文化阻滞力[J];北方法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信茹;;传媒与民俗生活变迁——甘庄的个案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焦智勤;;大汶口陶文与莒地文明[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8 吕微;;前言: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马知遥;;寒食、清明的人文传播和现代传承——以山东当地清明节习俗为例[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10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秀玲;清末民初鄂伦春族文化变迁研究(1895-191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首婧;黑龙江当代人文精神与价值观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郭莲纯;语文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新艳;近代日本都市民俗学的发展对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借鉴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胡朋君;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蒋作文;湘西民俗体育渊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浩成;地域形象的载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琼艺;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胡冠佩;广西民俗体育的养生价值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志娟;道情戏从悦神到悦人的发展衍变[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福岩;表演理论与民间故事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韦晓娟;民间口承故事的表演性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左宁;胡鸿保;;“表演”的跨学科比较——试析戈夫曼、特纳及鲍曼的表演观[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柯杨;听众的参与和民间歌手的才能——兼论洮岷花儿对唱中的环境因素[J];民俗研究;2001年02期

5 江帆;口承故事的“表演”空间分析——以辽宁讲述者为对象[J];民俗研究;2001年02期

6 李靖;美国民俗学研究的另一重镇──宾夕法尼亚大学民俗学文化志研究中心[J];民俗研究;2001年03期

7 杨利慧,安德明;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美国民俗学者系列访谈之一[J];民俗研究;2003年01期

8 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J];民俗研究;2004年01期

9 王晓葵;;国家权力、丧葬习俗与公共记忆空间——以唐山大地震殉难者的埋葬与祭祀为例[J];民俗研究;2008年02期

10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民俗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彭牧;袁博;;作为表演的视觉艺术: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吉祥图案[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竟;再论苏州评弹的“表”[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平原;;《西安: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序言[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12期

2 乾羽;;将灾情感受沉淀为文化记忆[J];新一代;2008年06期

3 朱翔;;香港文化记忆如兰悄然绽放——电影《岁月神偷》解析[J];美与时代(下);2010年09期

4 柯倩婷;;记忆灾难亦是累积文化财富[J];书屋;2010年12期

5 时统宇;;打捞濒临沉没的文化记忆[J];青年记者;2011年22期

6 ;“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J];文史知识;2003年12期

7 周楚钿;;谈博物馆文化记忆的功能与价值[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8期

8 忻闻;;《日照香炉——中华古瓷香炉文化记忆》出版[J];新闻记者;2009年02期

9 谭晓静;;黄道婆文化记忆的媒介——写在海南黄道婆纪念馆建设之际[J];大家;2011年10期

10 顾威;;不老的老头[J];当代劳模;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2 吉祥;;地方志与城市化推进中的文化记忆抢救工程[A];江苏省地方志学会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暨地方志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4年

3 徐杰舜;;葫芦文化:中华民族凝聚的文化基因[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4 杨晋涛;;现实的文化和族群——闽西的客家和畲族[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5 卫戈;;都市艺术:当代都市的文化记忆[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乌丙安;;和游琪会长闲话葫芦(代序)[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7 郎建扎西;杨文健;庄春辉;;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价值及对策[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程洪;;博物馆与“国民教育”的历史概观[A];秦晋豫三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8年

10 谢晓波;;留存地方文化记忆——也谈图书馆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彦华;城市建设要有自己的文化记忆[N];中山日报;2009年

2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节日仪式是文化记忆的要素和过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古瑾;2009,镇江文化记忆[N];镇江日报;2010年

4 特约记者 吴卫华;启动“浙江历史文化记忆工程”[N];中国档案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张倩;未曾离开的文化记忆[N];甘肃日报;2011年

6 李揽月;城市别割裂文化记忆[N];安徽经济报;2004年

7 庞欢;让文化记忆在城市化进程中完整留存[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李揽月;城市 别割裂文化记忆[N];安徽日报;2004年

9 金磊;抗战建筑遗产的文化记忆[N];中国建设报;2010年

10 季剑青;在文本与历史现实之间[N];中华新闻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琴;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D];四川大学;2007年

2 张敏;《诗经》的认知诗学与心理分析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巍;移民社会的文化记忆——辽宁民间社火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谭晓静;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5 白杨;文化想像与身份探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但红莲;香港怀旧片浪潮:一次激活文化记忆的仪式[D];北京电影学院;2005年

2 额尔德木图;敖包、文化记忆与游牧社会[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芳;《所罗门之歌》和《爵士乐》中的文化记忆[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美丽;多重记忆与文学世界[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雷鸣;文化记忆与语言建构[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6 夏洁;文字的认同性及文化心理[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范睿嘉;日军入侵东坞山作为文化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丽燕;景观作为文本:杭州凤凰山和古树意义的生成[D];浙江大学;2013年

9 宋冰;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城市书写与想象[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青峰;文化记忆下的黄帝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51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551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6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