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派间对话到合一的教会—孔加尔思想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7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葆荣;;《恶之花》救赎观的宗教文化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2 张小龙;爱尔兰移民与19世纪美国天主教[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张鹏;;莎士比亚戏剧的价值观与人性解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7期
4 尹燕姬;;鬼故事小说的另一部杰作—《螺丝在拧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5 张思齐;;苏雪林楚辞研究的比较意识[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刘莘;;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及其思想史意义[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刘莘;;苏格拉底:灵魂的二重性与救赎[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刘建军;;后现代语境下基督教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2期
9 李跃红;理念演进“中途之点”与创作奥秘破解——黑格尔创作论新探[J];当代文坛;2004年04期
10 李丽琴;;论经学信仰与韩愈“文以明道”的文学阐释观念的提出[J];东方丛刊;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碧;;清教主义与美国公共教育制度的起源[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3 张志刚;;从宗教实践论看宗教对话的晚近动向——论保罗·尼特提出的第五种宗教对话模式[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4 姚彬彬;;近现代新儒家与佛教华严学——宗教对话视域下儒佛关系的一个范例[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安希孟;;“有”还是“无”断想[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七辑[C];2008年
6 王新生;;“梵二会议”之后教会主流与潜流之间的张力——兼论教皇本笃十六所面临的挑战[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七辑[C];2008年
7 赖敬兴;;论战中的“火花”——教父爱任纽对基督信仰的理解[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C];2009年
8 肖超;;不虔的希律,你为何畏惧——1517—1520年马丁·路德的礼仪观念[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C];2009年
9 黄佳;;决疑论和经权说比较研究[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C];2009年
10 宋传民;;宗教与文学研究的图式——读法雷特《建构一种基督教文学理论》[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凯;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对世界政治事务的积极介入及其原因[D];暨南大学;2011年
5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邵长虎;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7 李晓敏;科拉科夫斯基宗教理论及现代性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高宇轩;近代早期西方社会救济制度的基督教渊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卫东;亚当·斯密的伦理学[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刘友古;论伊拉斯谟和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华;论施莱尔马赫宗教思想的浪漫性[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余雪玲;重返伊甸园[D];南昌大学;2010年
4 李崴嵬;浅析国内基督教网站的宗教性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施志杨;政治笼罩下的宗教纷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双梅;圣经原型视阈下的《哈姆雷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燕;基督教教会对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学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卫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梅振铎;《李尔王》的生态叙事消极体验[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利涛;拉美语境中的解放神学[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57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557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