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格义定义及分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1 11:53
【摘要】: 佛教初入中国,并不如后世之兴盛,反而因教理与中国传统不符,多不为人所接受。然而,历经魏晋,其地位渐高,虽遇多次灭佛运动,不衰反盛,可见其入人心之深。佛教得以如此,有一种方法功不可没。而佛教之外的历次文化交流也显示,此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文化交流能否成功。这一方法即为“格义”。作为两种不同语言文化之交流方法,“格义”在文献翻译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以一个概念而言“格义”应该有其内涵和外延;作为一种交流方法又必然有其时代、对象、范围;既然于多次文化交流中出现,每次还应当有不同之处或新发展。然而从古代文献来看,却又多有因为“不得其解,而强为之说”而导致“‘格义'之诂空泛不切”的情况(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168页》)的情况。因此,厘清“格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考察其作为交流方法在历次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即可补过去之不足,又能为将来之借鉴。笔者所做,既在前辈各位学者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发展、探索,整理“格义”发展之线索并补前论之不足。 具体研究由一下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基本思路,学术史回顾了记载“格义”的佛经、根据不同分期介绍了前人的相关著作。 第二章讨论“格义”的定义。首先通过总结前辈的理论,总结了“狭义格义”的定义,并对其中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然后,笔者对“广义格义”进行了介绍、分析,并简单探讨了“格义”与理学的产生,“格义”与整体形象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笔者在文中提出了“广义格义”的目的既“文化交流”这一论点,为后文的讨论做了铺垫;最后,笔者介绍了“反响格义”概念的提出、争议和笔者的发现及看法。通过这三个递进的“格义”内容介绍,为“格义”概念理清了思路。 第三章重点讨论“格义”翻译,首先在第二章讨论的基础上,指出“文化交流”最初所需要的是语言的沟通和文化载体的翻译;然后为翻译最初采用“格义”的方法这一论点提供了证据;并对翻译中两种相近的方法“格义”和“归化”进行了辨析。 第四章在前章讨论的基础上,辨析了几对关系,对“格义”和“六家”、“合本”、“连类”等概念作了区分。 第五章讨论了“格义”的时间范畴,对“格义”的流行时间等问题进行了考证。并参考翻译的分期,对“格义”的各个分期进行了划分和介绍。 第六章重点讨论“格义”第三个分期中,外国人以西“格”中的情况。以《中华大帝国史》为例,探讨了这种“格义”的可行性和“格义形象”的形成条件和作用。 第七章为总结部分,从整体上对整篇文章所谈到的“格义”问题进行了总结概括。“格义”如同其它方法,也有其缺点。但它在文化交流初期所起到的作用,在文献翻译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值得对外文献翻译研究者重视。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世全;;试论“格义”在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2 陈士强;;佛教“格义”法的起因[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3 颂理;;推动中国佛学发展的“格义”方法[J];佛教文化;2005年06期

4 彭自强;从“格义”到“得意”──佛教般若学与魏晋玄学交融的主线[J];佛学研究;1999年00期

5 孔兆政;;格义与反向格义:近代中国对康德哲学诠释的文化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张申娜;;从“格义”看佛教中国化[J];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谭世宝;Macao、Macau(马交)与澳门、马角等词的考辨[J];开放时代;1998年06期

8 徐民和;;融通儒释道之滥觞的六朝“格义”——读陈寅恪先生有关中外思想接触史论述札记[J];孔子研究;1991年04期

9 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张汝伦;;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谈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反向格义”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2584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584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d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